4月17日,經濟導報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山東著力打造“無感監管、有感服務”生態環境執法新模式,深入推行現代化技術應用,在日常執法中廣泛運用無人機、走航監測、水質指紋溯源等手段,打通精細化執法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全省非現場執法占比達41.2%,再創歷史新高,位居全國前列,實現監管效率、環境效果、發展效益相統一。
構建非現場執法“千里眼”。嚴管善治是新時期執法監管的重要方向,非現場、“無感式”執法具有即時性強、覆蓋范圍廣、穿透力強、企業擾動小等特點,通過健全感知監控網絡,用好現代化裝備,可有效提升問題發現精準性,減少對企業正常生產的影響。
聚焦源頭預防,持續加強前端感知能力,著力構建以自動監控為主、衛星遙感等協同配合的環境執法智慧天網,實行“線上問題篩查+線下精準執法”模式,以數據引領執法力量投放,以線索指引現場執法方向。依托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智慧監管系統,匯聚環境執法全量數據,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和AI模型算法,精準識別疑似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提高執法穿透力和精準性。
如去年,山東通過AI模型分析在線監控數據發現,某食品公司外排廢水污染物數據異常,多次出現廢水流量突然增大,同時污染物濃度迅速下降,疑似稀釋排放。執法人員根據問題線索,現場查明了企業通過塑料軟管向排放口注水稀釋,達到降低污染物濃度、防止超標排放的事實。
創新環境執法“云服務”。山東始終堅持“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理念,完善環境執法企業服務端,全省13萬家企業上線使用,實現企業環境執法相關業務“云端辦”,架設幫扶企業發展的“橋梁紐帶”。
近年來,不斷豐富功能內容、貼近企業需求、提升使用感受,目前已設立了政策解讀、云端課堂、普法宣傳、線上整改等模塊,基本覆蓋企業線上服務需求,當好企業“環保管家”,欄目點擊量已達23.9萬次。全國首創“云端整改”,方便企業環境問題線上整改審核,辦理期限大大縮短,系統上線運行以來惠及企業4.5萬余家(次)。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