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抓改革創新 促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邀請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等相關人士介紹山東深化分時電價改革、促進新能源消納和惠企利民情況。
經濟導報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山東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建立并實施了“五段式”分時電價機制。這項創新舉措不僅是山東深化能源革命、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實踐,也為全國電力市場建設貢獻了“山東智慧”和“山東方案”。
山東“五段式”分時電價逐步推進:2021年,省發展改革委率先下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工商業分時電價政策的通知》,在工商業領域開展“五段式”分時電價試點。2023年、2024年又先后下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居民電動汽車充電樁分時電價政策的通知》《關于農業生產分時電價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將“五段式”分時電價擴大至居民、農業領域。
分時電價機制的實施,為山東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山東分時電價機制已形成“降本增效、綠色發展、移峰填谷”三重正向循環:
讓電費賬單“瘦身”,企業和百姓得實惠。山東低谷、深谷電價在每度0.4元、0.2元左右,已形成強有力的經濟杠桿,引導各類用戶科學調整用電行為。在工業領域,企業通過智能化改造和柔性生產調度,將高能耗工序精準安排在低谷、深谷時段,降低用電成本。在居民生活領域,可以選擇在深谷時段給電動汽車充電,電價低至每度0.2元。在農業生產領域,林木種植、糧食初加工等企業可通過調整作業時間,降低電費負擔,比如泰安市寧陽縣一家生態農業公司,該公司主營苗木種植,需定期灌溉1400畝樹苗,政策實施后公司將澆水時間從下午5點的高峰時段,調整至4點的平時段,只是提前1小時澆水,單次灌溉即可節省電費近300元。“五段式”分時電價機制不僅實現了用戶電費賬單“瘦身”,更推動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調節、用戶響應、節能減排”的良性循環。
讓新能源消納“提速”,綠色轉型動力足。作為新能源大省,山東光伏裝機容量全國第一,生物質發電和風電裝機分列全國第二、第五。新能源的“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特點對電網調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分時電價機制通過價格信號推動用戶用電行為與新能源發電特性動態匹配,為新能源消納騰挪空間,近年來山東新能源利用率長期保持全國前列,為全國新能源消納打造了“山東樣板”。
讓電網運行“減壓”,安全穩定有保障。國網能源研究院4月15日向社會發布《山東省分時電價政策創新與實踐》藍皮書。《藍皮書》指出,山東分時電價政策優化后,午間新能源消納能力增加約583.87萬千瓦,晚峰用電負荷轉移約225.51萬千瓦,分別占歷史最大午、晚峰負荷的5.1%和2.14%。這不僅緩解了電力供需矛盾,為新能源消納提供了更廣闊空間,也為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下一步,山東將以更高的站位、更實的舉措,推動分時電價機制邁向更高水平。其中,將引入虛擬電廠、分布式聚合商等更多競爭主體,完善電力現貨市場與分時電價機制的協同運行,打造更加靈活、高效的市場環境;加快智能電表等設備升級,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精準分析用戶用電行為,為企業提供個性化負荷管理方案,助力用戶進一步降本增效。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