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熙生物(688363.SH)4月10日晚公布了一份令投資者失望的2024年業績報告。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華熙生物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3.71億元,同比減少11.61%;歸母凈利潤1.74億元,同比減少70.59%,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已經連續兩年下滑,第四季度更是出現了2019年上市以來的首次單季度虧損。在業績大幅下滑同時,華熙生物卻逆勢加薪,董監高和核心技術人員的薪酬從2023年的2500多萬元大幅增長至2024年的4300多萬元。

上市后首現單季虧損
在2022年業績到達頂峰之后,華熙生物主要經營數據已連續兩年下滑,且回落速度逐年加大。
年報數據顯示,華熙生物2022年營業收入為63.59億元、歸母凈利潤為9.7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53%、24.11%;2023年華熙生物營業收入為60.76億元、同比減少4.45%,歸母凈利潤5.93億元、同比減少38.97%;2024年華熙生物的營收和歸母凈利潤下滑幅度分別增加至11.61%和70.59%。
分季度來看,2024年1至4季度,該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3.61億元、14.50億元、10.64億元、14.96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43億元、0.98億元、0.20億元和-1.88億元。在營收最高的第四季度,華熙生物卻出現了近2億元的虧損,且是2019年上市以來的首次單季度虧損。
分板塊來看,2024年,華熙生物原料業務實現收入12.36億元,同比增長9.47%,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23.06%;醫療終端業務實現收入14.40億元,同比增長 32.03%,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26.85%;但營收占比最高的皮膚科學創新轉化業務,也就是原來的功能性護膚品業務卻出現了下降,2024年實現收入25.69億元,同比下降31.62%,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47.92%。
對于業績下滑的原因,華熙生物在年報中表示,2024年公司堅持并持續貫徹管理變革,因管理變革的組織架構升級、薪酬體系變革、咨詢公司費用和股權激勵費用等超過7000萬元,影響了短期損益,但為公司長期發展夯實了基礎。
此外,華熙生物加大對長期性、戰略性、前置性的投入,包括推進供應鏈改造,提升生產效率和智能化水平,落地包括海口、天津、東營、湘潭等產能布局,相關費用增加超過1億元,但進一步鞏固了全產業鏈優勢。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華熙生物2024年對應收賬款、存貨、商譽等資產進行了減值測試,對存在減值跡象的相關資產計提了大額減值準備約1.89億元。而截至2024年末,華熙生物存貨的賬面價值為12.48億元。
公司高管層大幅加薪
對于華熙生物所稱的薪酬體系變革,經濟導報記者也在年報數據中有了直觀感受,最明顯的就是董監高和核心技術人員的薪酬大幅增加。
2024年年報中,華熙生物現任及報告期內離任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核心技術人員共計34人,從公司獲得的稅前報酬總額為4355.02萬元;2023年進入上述名單的同樣是34人,從公司獲得的稅前報酬總額為2543.43萬元。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考慮到3位獨立董事薪酬僅從15萬元增至18萬元,監事會主席則未從公司領取薪酬,華熙生物其他董監高和核心技術人員的漲薪幅度更大。
具體來看,董事長、總經理趙燕2024年報酬總額為222.82萬元,相比2023年的202.49萬元增加20萬元;副總經理劉愛華報酬總額從182.09萬元增至335.04萬元,增加150余萬元;董事、副總經理、核心技術人員郭學平報酬總額由94.67萬元增加至343.18萬元,增加近250萬元;董事、副總經理郭珈均報酬總額增幅更大,由92.53萬元增至622.13萬元,增加約530萬元。
董事、業務副總裁樊媛、鄒松巖2024年報酬總額分別為331.41萬元、198.60萬元,而2023年上述兩人的報酬總額分別為86.29萬元、62.69萬元。彼時,樊媛、鄒松巖均為董事,尚未獲得副總裁職務。
董事、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李亦爭漲薪幅度相對較小,僅從2023年的170.04萬元增加至2024年的186.96萬元。
相對而言,未在公司擔任董監高職務的核心技術人員,盡管報酬總額也有一定增長,但幅度沒有那么大,有些人的報酬總額相比2023年還是減少的。
從研發人員數量看,2024年華熙生物研發人員為920人,比2023年減少了6人,但研發人員占公司總人數的比例卻從19.89%增加至20.70%,顯示華熙生物非研發員工在2024年有更多的流失情況。
與此同時,研發人員薪酬有小幅增加。據披露,2024年華熙生物研發人員薪酬合計為2.02億元,2023年則為1.91億元,增加了約1000萬元;研發人員平均薪酬為21.98萬元,相比2023年的20.61萬元,人均增加了近1.4萬元。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段海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