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當前股市債市影響,銀行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也出現波動,部分理財產品出現了較高的回撤。為挽留投資者和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銀行理財掀起了新一輪“降費潮”。
包括中郵理財、中銀理財、光大理財、渤海理財等多家理財子公司宣布對旗下多款理財產品實施費率優化調整,調整后,多款理財產品管理費率降至0。
階段性降費
近日,光大理財發布公告稱,2025年4月1日(含)至2027年7月6日(含)期間開展“陽光金豐利534期”理財產品(EW3524)費率優惠活動。管理費率由0.3%下調至0.15%,D類份額銷售服務費率和H類份額銷售服務費率均從0.5%降至0.4%。
中銀理財也宣布下調旗下四款產品的費率。該公司發布公告稱,對“中銀理財—怡享天天57號”產品費率進行限時優惠,優惠期內產品固定管理費率由0.15%下調至0.05%。

中郵理財近期也下調了旗下十余款產品費率,實施階段性優惠。比如,中郵理財靈活·鴻運日開8號人民幣理財產品,自2025年3月24日起至2025年5月24日,產品各類份額固定管理費率調整為0.12%;自2025年5月25日至另行公告日止,產品各類份額固定管理費率調整為0.15%。
招銀理財接連發布公告稱,給予多只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產品階段性的費率優惠,下調固定投資管理費,部分產品年化費率由調整前的0.15%降至0.05%。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0.05%費率并非最低,部分理財產品固定管理費率已降至0。如,渤銀理財近期宣布將兩只固收類理財產品的固定管理費率從0.6%降為0,優惠生效日分別為3月21日和3月26日。
稍早前,寧銀理財也批量下調了旗下部分固定收益類產品的費率。其中,部分固定收益類日開理財產品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銷售服務費直降至零,而調整前的原始費率多為0.3%或0.4%。
對于近期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下調產品費率,銀行業分析師張鵬博表示,此舉主要是為提升客戶吸引力,降低產品費率可以增加競爭力。“尤其是近期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率有所下行,故在產品費率上做調整,通過調整產品費率留住投資者!
在張鵬博看來,在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持續縮水的壓力下,降費成為不少理財公司的攬客之舉。
“費率下調是理財公司應對挑戰的措施之一,一方面,理財公司通過費率下降傳遞出對自身投資能力和市場發展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將理財公司與投資者利益捆綁得更為緊密,有助于增強雙方粘性。”張鵬博表示。
降費不如提升盈利能力
“當前,理財公司降低管理費和托管費等費用的情況比較頻繁,但只是階段性的。我們也有多款產品費率有優惠,優惠期從幾個月到1年不等。”濟南一家商業銀行的理財經理周超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前述中郵理財靈活·鴻運日開8號人民幣理財產品的費率優惠時間只有2個月,從2025年3月24日起至2025年5月24日!爸秀y理財—怡享天天57號”產品的費率限時優惠時間為2025年3月20日至4月19日。
對于投資者來說,費率優惠能降低多少成本?周超給經濟導報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投資管理費為例,若管理費率由0.5%降至0.05%,以10萬元資金投資該產品為例,降費前每月管理費用在41元,降費后每月管理費用為4.1元,相當于每個月省了37元左右。但現階段,理財市場多數產品收益率呈現下行趨勢,尤其是“低風險”“穩健收益”的固收類理財也出現了虧損。“每月省出的37元和投入的資金10萬元相比,感受起來并不明顯。大多數投資者對降費不是特別關心,關注點還在收益率上,尤其是那些出現虧損的理財產品,每天虧十幾元到幾十元不等,這種情況會讓投資者肉疼!
張鵬博也表示,降費只是一時之計,不能長久實施!巴堆心芰Σ攀抢碡斪庸镜暮诵母偁幜,理財子公司需要不斷提升其投資研究和管理能力,以提供高質量的投資產品和服務。與其靠費率‘打折’留下投資者,不如提高收益,讓投資者獲取較高的收益來‘留客’!

投資者應理性看待
此次密集降費是理財行業應對短期收益壓力和市場同質化競爭的被動選擇,但長期需依賴投研能力提升和服務創新。對投資者而言,需平衡費率優惠與產品風險,理性布局;對理財子公司而言,唯有打破同質化、構建差異化競爭力,才能在低費率時代實現可持續發展。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