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晚,蒙牛乳業(02319. HK,下稱“蒙牛”)發布2024年度業績公告。財報顯示,由于乳制品行業供需不平衡,消費需求不及預期,該公司當期實現收入886.75億元,同比下降10.09%;其權益股東應占利潤1.05億元,同比大幅減少97.83%。至此,蒙牛迎來了近8年來較為嚴重的利潤滑坡。
事實上,蒙牛業績下滑背后有著多方面原因。從市場層面看,原奶供需矛盾突出,消費需求遠不及預期,給乳制品行業帶來巨大挑戰,蒙牛也難以獨善其身;從內部來看,該公司此前收購的資產表現不佳,對整體業績造成了拖累。
資產整合遭遇挑戰
上述財報顯示,面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行業周期性調整以及乳制品行業供需不平衡等多重挑戰,蒙牛全面推進“一體兩翼”戰略,通過一系列精細化管理舉措提質增效,全年實現收入886.75億元,同比下降10.09%。該公司積極應對外部挑戰,實現經營利潤72.57億元,經營利潤率同比提升1.9個百分點至8.2%。
值得注意的是,蒙牛此前收購的資產表現不達預期。其中,附屬公司貝拉米預計年度虧損,蒙牛需對其商譽及相關無形資產進行減值撥備,減值金額預計38億至40億元;聯營公司現代牧業因乳牛相關公允價值變動及商譽減值等,錄得凈虧損,致使蒙牛相應錄得應占虧損約7.9億至9億元。
經濟導報記者獲悉,自2013年開始,蒙牛先后收購了雅士利、貝拉米,并購妙可藍多,與現代牧業進行聯營合作,以擴大其在奶粉、奶酪、上游供應鏈等方面的業務版圖。
2024年,貝拉米預計錄得虧損,將計提相關商譽和無形資產減值,現代牧業將計提相關生物資產減值虧損和商譽減值,這些都對公司業績造成了拖累。
收并購公司拖累蒙牛業績,此前也曾發生過。
比如,曾被蒙牛斥資百億拿下的奶粉品牌雅士利,被收購后經營情況反而走了下坡路,其營收從2013年的38.9億元下滑至2016年的22億元,并陷入虧損。因其業績承壓,蒙牛2016年對雅士利確認了22.54億元的商譽減值準備,導致集團當年增收不增利。由于長期虧損,雅士利已于2023年7月完成私有化從港交所退市。
2019年,蒙牛以14.6億澳元收購的澳大利亞奶粉品牌貝拉米,因后續嬰配粉業務經營不及預期,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別計提6.20億元、7.42億元的商譽減值,對蒙牛利潤造成了影響。
“蒙牛近些年擴張得太快了,收并購之后,對這些資產進行有效整合以及高效管理對蒙牛來說難度不小。”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觀察人士對經濟導報記者分析。
蒙牛迎來了近8年來較為嚴重的利潤滑坡,其有何應對舉措?相關并購項目拖累業績,是否說明戰略失策?乳制品行業面臨供給和需求端的雙重壓力,將如何應對這種局面?3月26日,經濟導報記者將采訪提綱發至該公司官網披露的三個電子郵箱,但至截稿未獲回復。
謀求輕裝上陣
不論是現代牧業,還是貝拉米,都曾被蒙牛寄予厚望。前者作為中國最大的原奶供應商之一,在蒙牛入股之時,被認為是蒙牛加強對上游產業鏈控制的戰略之舉;后者則寄托了蒙牛打開奶粉市場,打開第二增長曲線的希望。
在上述受訪人士看來,蒙牛這些年的“買買買”之舉目的性很明確:盡可能掌控更多的上游奶源、豐富品類,以打造第二增長曲線。此外,選擇何時計提商譽減值也是一門學問。蒙牛此番選擇大手筆地計提商譽減值,其實就是向外界傳遞其主動將雷“引爆”,轉變方向、輕裝上陣的決心。
蒙牛2024年度業績公告中提到,2024年乳制品行業因原奶供給過剩及需求不及預期,供需矛盾凸顯,整體市場短期內壓力仍存。蒙牛進一步拓展豐富新品類,打造多元新場景,加速To B渠道和專業乳品的拓展。
分業務看,蒙牛液態奶常溫板塊去年供需矛盾突出,其常溫事業部主動推動渠道庫存回良,堅持穩價盤策略,加速構建高質量發展范式;渠道市場拓展方面,常溫事業部深挖下沉市場潛力,強化經銷商賦能。 在保持C端業務優勢的同時,集團深度入局B端行業,旗下專業餐飲品牌與多家連鎖品牌達成戰略合作。
對于低溫品類,行業仍有下滑但速度放緩。鮮奶業務面臨下滑挑戰,蒙牛鮮奶事業部逆勢增長,連續四年實現盈利,每日鮮語保持高端鮮奶市場份額第一。 冰淇淋業務面臨挑戰,但消費者需求變化和新消費場景為其注入新勢能,其冰淇淋事業部積極做出戰略調整。
東亞證券研報指出,蒙牛2024年下半年盈利明顯改善,預計今年趨勢將持續,隨著內地的奶類市場供需不平衡的情況逐步改善,原奶價格低位趨穩、市場競爭趨緩和低成本入庫優勢持續,加上該公司經營利潤率改善,配合內地支持消費政策等,預期蒙牛收入、毛利、經營利潤率和純利等財務指標今年將隨整體市場回暖而提升。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