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集團-W(1810.HK)發布公告稱,公司計劃配售8億股現有股份,約占當前已發行股本的3.2%,配售價為53.25港元/股,預計籌資凈額為42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97億元)。
受巨額融資影響,截至3月25日收盤,小米集團跌6.32%,市值蒸發超900億港元。3月26日,股價小幅上漲1.03%。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自2018年上市以來,小米從未進行過現金分紅,這也引發了投資者非議。
擬募資425億港元
據公告顯示,小米本次配售融資也是采用“先賣后買”的方式進行。
首先,由雷軍家族信托間接持有的Xiaomi Best Time International Limited賣出8億股現有B類股份,利用獲得的資金再購買小米集團8億股新B類股份。本次配售預計籌資凈額為425億港元,配售的每股認購價為53.25港元,較公告前最后一個交易日收盤價57港元折價約6.6%。
同時,小米集團為了籌劃本次配售及認購事項,披露了最新的股權架構。截至3月25日,雷軍持有小米集團24.1%的股份,其他股東擁有小米集團75.9%的股份。若小米集團完成上述配售事項后,雷軍的持股比例為23.4%,承配人的持股比例為3.1%,其他股東的持股比例為73.6%。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小米集團融資的時間點,其股價正處歷史高位。從二級市場來看,小米集團股價自今年以來持續走高。3月19日,小米集團還曾創下盤中59.45港元/股的歷史高位。截至3月26日,小米集團年內累計漲幅達56.38%,總市值1.35萬億港元。
“配股是公司通過攤薄股份獲得融資的行為。如果是為了公司的進一步發展,那短期攤薄股份,長期來說反而將獲得更高回報。對于投資者來說,配股是好是壞,要看清融資的目的!庇惺袌鲇^察人士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受此次融資影響,截至3月25日收盤,小米集團股價跌幅6.32%,市值蒸發近千億港元。3月26日,股價小幅上漲1.03%,回升并不明顯。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這并不是小米集團第一次選擇在高位融資。早在2020年,小米集團就曾在股價階段性高點,發出公告融資。公告顯示,小米集團擬以先舊后新的方式,配售約10億股份,相當于該公告日期已發行股份總數的4.1%,及完成認購后經擴大的已發行股份總數約4.0%,配售價格為23.7港元。
小米缺錢嗎?
對于此次募資目的,小米集團在公告中表示,擬將本次配售及認購事項所得款項的凈額,用于加速業務擴張、研發投資以進一步提升科技實力,以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相較于高位融資的資本化運作,讓投資者不解的是,從近期發布的史上最強財報看,小米似乎并不缺錢。
年報顯示,2024年小米集團營業收入為3659.06億元,同比增長35%;經調整凈利潤為272.35億元,同比增長41.3%,營收和凈利潤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從第四季度來看,小米集團首次實現單季度營收破千億,達1090億元,同比增長48.8%,連續四個季度保持強勁增長;經調整凈利潤人民幣83億元,同比增長69.4%。
汽車無疑是小米的重要產業。財報顯示,2024年小米集團交付新車136854臺,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實現收入328億元。雖然小米汽車銷量增速驚人,但智能電動汽車業務尚未實現盈利。得益于小米的各大業務板塊不俗的表現,因此即便這一業務凈虧損62億元,但并未影響到公司的整體業績。
財務數據顯示,2021年到2024年,小米集團資產負債率分別為53.08%、47.38%、49.34%、53.07%,一直維持在50%左右。更重要的是,截至2024年末,小米集團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336.61億元,現金儲備更是達到了1751億元。
長期不分紅引爭議
之前,董明珠的一番言論引發大眾聯想。董明珠在直播訪談中談及格力大方為股民分紅,提到有企業家:“號稱自己市值多少億、現在已經成為首富,你看看他首富給股民分了多少錢?”
隨后13日晚間,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當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配圖則是一張小米su7的海報,海報中“過去的已經過去,一個全新的時代已經開啟”幾個大字顯得格外醒目。
在評論區,網友瘋狂留言,有人提問“這是回應董大姐嗎”,也有網友稱“致敬董大姐”。
數據顯示,小米集團上市之后,從未進行過分紅,累計分紅為0元。對此,有網友稱:“小米從來沒給過股東分紅,再融資,有點不厚道。”據Wind數據顯示,作為“友商”的格力電器上市募資51.52億元,累計現金分紅已經達到1308.20億元,平均分紅率高達47.80%;3月4日同樣進行配售操作的比亞迪,過去3年分紅250億元。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從2018年開始,小米集團就已經開始盈利。根據財報顯示,2018年至2024年,小米集團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35.54億元、100.44億元、203.56億元、193.39億元、24.74億元、174.75億元以及236.58億元。
小米何時能向股民分紅,又成了網民下一個關注點。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楊佳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