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到來之際,如何保護資本市場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又成了熱門話題。
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需要被保護。一方面,他們屬于“弱勢群體”,在信息、技術、渠道、知識等方面都無法與大資本抗衡,失去了應有的保護,中小投資者就會成為資本市場的“獵物”;另一方面,中小投資者是資本市場的基石,他們的存在促進了資本市場的發展。
2月7日,證監會主席吳清在投資者座談會上指出,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的根基,保護其合法權益是證券監管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凸顯了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的重要地位。
2024年以來,山東監管局與青島監管局共發布16份行政處罰決定書以及188份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彰顯出監管部門對投資者利益保護的高度重視。
在資本市場監管體系里,打擊違規信息披露是維護市場透明度、切實保障投資者利益的關鍵一環。先達股份年報披露存在失真問題,威龍股份在資產減值計提方面含糊其辭,榮豐控股對賬戶凍結情況刻意隱瞞……監管部門針對此類違規信息披露行為,果斷采取行動,作出了70余例信息披露方面監管措施。
除對上市公司嚴格監管外,監管部門的觸角延伸到市場各個角落。2024年,監管部門查處3起內幕交易和1起短線交易,并依法予以行政處罰。車明光利用內幕消息交易齊翔騰達股票,即便最終虧損9.3萬元,仍被處以50萬元罰款,明確向市場宣告內幕交易行為不論盈虧,都將面臨法律的嚴懲。郭建偉通過內幕消息,借用他人賬戶交易山東華鵬股票并獲利566萬元,涉案金額巨大,監管局依法對其 “沒一罰三”,同時對借用賬戶和出借賬戶的相關人員均給予相應處罰,實現對內幕交易利益鏈條的全方位打擊。
中介機構作為資本市場的“看門人”,其執業的規范性與公正性至關重要。針對中介機構日常執業中存在的不履職、不規范等問題,監管部門毫不手軟,共發出22份警示函。
私募機構在資本市場中兼具投資者與經營者的雙重角色。監管部門針對私募機構,主要采取現場檢查的監管方式,重點圍繞內部治理、合規展業、信息披露等領域。與此同時,對于銀行代理銷售基金過程中出現的違規行為,監管部門同樣嚴格監管,及時糾正。
在監管部門規范資本市場的同時,我們也呼吁投資者保護好自己,遠離非法集資、拒絕高利誘惑,多學習理財知識,多關注國家的政策宣傳,與各方一道,推動中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石憲亮 見習記者趙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