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電力設備業務的行業景氣度上升,產品需求快速提高,國內分接開關細分行業龍頭華明裝備(002270.SZ)2024年度營收、凈利潤均創歷史新高。
3月9日晚間,華明裝備發布的業績快報顯示,2024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3.24億元,同比增加18.51%;實現歸母凈利潤6.14億元,同比增加13.17%。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華明裝備陸續布局海外市場、加速電力設備出海,2024年度,該公司電力設備業務海外用戶收入(直接加間接出口)同比增長約40%。
業績增長的同時,華明裝備宣布啟動股份回購。其同日晚間披露的回購股份報告書顯示,公司擬以自有或自籌資金回購股份1.5億元至2億元,用于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
海外業務增速顯著
公開資料顯示,華明裝備核心業務為電力設備業務,主要為變壓器分接開關的研發、生產、銷售和全生命周期的運維檢修;此外還有電力工程業務,主要為新能源電站的承包、設計施工運維;以及數控機床業務——成套數控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據了解,變壓器分接開關是變壓器調壓的核心組件,產品型號眾多,涉及零件眾多,生產工藝復雜,產品驗證周期長。在雙碳目標下,新型電力系統加速,電源側裝機量有望迎來大幅上升,由此帶來電源側變壓器需求大幅上升。同時,由于設備保有量大,檢修服務需求旺盛。
業績快報顯示,2024年度,華明裝備實現營業收入23.24億元,同比增長18.51%;實現歸母凈利潤6.14億元,同比增長13.17%;實現扣非凈利潤5.88億,同比增長17.03%。截至2024年末,該公司資產總額44.59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31.68億元。
對于2024年業績增長的原因,華明裝備表示,主要系公司核心業務——電力設備收入保持增長,其中電力設備業務海外用戶收入(直接加間接出口)同比增長約40%。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華明裝備陸續布局海外市場,基本完成了土耳其、俄羅斯和巴西的市場化布局。此前,華明裝備接受投資者調研時提到,“今年將主要聚焦于海外渠道建設,包括尋找海外合作伙伴和搭建團隊。在歐洲,公司去年已建立法國辦公室并完成人員招聘。印尼工廠建設已基本完成,銷售團隊和正式生產將于今年落地。同時,公司也正尋求在中東和美國市場的突破機會。”
華明裝備方面相關人士也表示,“目前我們的產品已在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形成收入,我們正步入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方面,我們致力于在海外還未完全進入的市場或國家實現突破,特別是探索在美國這一海外最大的單一市場當地化布局的機會及在中東這一潛力巨大的市場爭取進入市場;另一方面,在已形成穩定收入的區域,我們希望鞏固現有市場規模,在此基礎上通過長期穩定性的驗證慢慢積累更大的設備規模。”
現金流質量較好 啟動股份回購
公告業績快報的同時,華明裝備還披露了公司回購股份報告書。公告顯示,基于對未來發展的信心,以及促進公司可持續健康發展,公司擬使用自有或自籌資金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從二級市場回購公司已發行的部分人民幣普通股(A股)股票,用于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
據悉,華明裝備此次回購股份的價格區間不超過24.60元/股;用于回購的資金總額不低于1.5億元(含)且不超過2億元(含);回購股份的實施期限自董事會審議通過之日起12個月內。
除了股份回購,華明裝備還積極現金分紅。Wind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該公司分別派現2.47億元、5.02億元、7.35億元,股息支付率分別達到59.23%、139.63%、135.49%,2024年前三季度,該公司派現總額達到2.92億元,股息支付率為59.17%。
這在公司財務報表中也得以體現——華明裝備籌資活動現金流量的主旋律是“分配股利、利潤或償付利息支付的現金”,且主要由母公司來完成。具體來看,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該公司分配股利、利潤或償付利息支付的現金分別為3.76億元、5.23億元、7.47億元。這至少說明,華明裝備有充足的利潤可以分配且具有較強的現金支付能力,希望向股東分配現金股利來回饋股東,減少閑置資金,也顯示自身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此外,2024年前三季度,華明裝備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5.51億元,拉長時間線,該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自2018年以來每年年末均為正值,流動性較為充沛。
在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中,“構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在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分別為0.69億元、0.63億元和0.62億元,這意味著華明裝備在持續平穩地推進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等與企業生產經營能力直接相關的產能建設。由于這種現金流出量的規模遠遠小于該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的規模,華明裝備可以“自力更生”而不依賴籌資活動現金流入量來解決資金問題。
“企業僅利用自身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就可以實現擴大再生產,這說明企業的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能力還是非常強的。”有市場觀察人士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