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晚,一款叫作Manus的Agent(智能體,一種能夠自主行動、感知環境、做出決策并與環境交互的智能應用或實體)產品發布。24小時內,它成為國內AI大模型領域討論度最高的產品。“通用Agent終于實現了”“這是繼DeepSeek之后的又一技術革命”。3月8日,董明珠在采訪中談及Manus稱“科技時代就是不斷呈現新技術的”,進一步引發熱議。
那么,Manus究竟是一款怎樣的應用,是技術創新,還是不明覺厲?一夜爆火的Manus會是下一個DeepSeek嗎?3月9日,記者對公開報道進行了梳理,并就此采訪了業內專家。

問題1:Manus是款什么應用?
近日,一款名叫Manus的AI Agent智能體產品在國內科技媒體和社交網絡上刷屏,甚至被冠以“全球首款通用型智能體”的名號。在Manus官網,記者看到,Manus這樣介紹自己:“是一款通用型AI助手,能將想法轉化為行動:不止于思考,更注重成果。Manus擅長處理工作與生活中的各類任務,在你安心休息的同時,一切都能妥善完成。”
Manus官方給出了三個演示案例:求職簡歷篩選、房產研究和股票分析。在接收到用戶發送的復雜任務指令時,能夠將任務分解為多個子任務,無需用戶進行額外的提示或干預,自動完成從規劃到執行的全流程。
以篩選簡歷為例,Manus會首先自動理解,需要解壓打包文件這一隱藏指令,自主完成解壓縮,并逐一瀏覽15份簡歷,同時記錄其中的重要信息。最終,Manus不僅會生成自動排名建議,還會根據工作經驗等重要維度,將候選人分為不同等級,提供全面且有條理的篩選結果。在這個過程中,無需用戶進行額外的提示或干預,便能夠自主地完成整個篩選流程。
另一個演示案例中,結合家庭收入情況和孩子的上學要求,讓Manus在紐約篩選一個安全、犯罪率低的社區,并購買符合標準的房產。面對這類復雜任務,Manus同樣是有條不紊地將其拆解為多個步驟,并創建詳細的待辦清單:搜索并閱讀關于紐約最安全社區的文章;研究紐約的中學情況;編寫Python程序來計算預算;基于預算,在房地產網站上篩選合適的房源;整合所有信息,撰寫詳細報告并整理相關資料。
Manus還能在虛擬環境中調用各類工具,來完成編寫和執行代碼、瀏覽網頁、操作應用等復雜任務。在分析股票價格之間的相關性的場景中,Manus先是通過API訪問雅虎金融等信息網站,獲取股票歷史數據,同時還會交叉驗證數據準確程度,避免被單一信息來源誤導。之后,它使用Python進行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引入金融相關的專業工具進行深入分析,最終通過數據可視化圖表搭配詳盡的綜合分析報告,向用戶清晰地反饋其中的因果關系。
在這些案例中,Manus化身不同崗位身份,完成從規劃到執行的全流程,展示了真正的Agent能力。與DeepSeek的深度思考與對話不同,Manus的最大特點是“實干”——它不是在那里與你對話聊天,而是真的去調用工具、寫代碼。它不僅能提供解決方案,還能直接幫你干活、交付成品。簡單而言,用戶提出“一句話任務”,一段時間之后,便可以得到一個質量頗高的成品交付。
問題2:創始團隊有何背景?
Manus的爆火,令外界更為關注其背后的創始團隊的來歷。
有媒體此前報道,Manus背后的創始人肖弘是一名“90后”,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畢業后,他連續創業,2015年創立夜鶯科技,研發了用于企業微信服務的微伴助手和新媒體工具壹伴助手,服務超200萬B端用戶,獲騰訊、真格基金等投資。
2022年4月,肖弘創立了北京蝴蝶效應科技有限公司,并推出一款號稱All-in-One的AI助手Monica,該產品最初以瀏覽器插件的形式推出,集成了當前主流的大模型,可處理聊天、翻譯、處理文案等工作,用戶數量超過400萬人,并被推向海外。
Manus背后團隊為Monica.im。天眼查顯示,Monica.im在國內的關聯公司為北京紅色蝴蝶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于2023年7月。Manus核心創始團隊有3人,除了創始人肖弘之外,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季逸超和合伙人張濤均常駐北京。
季逸超和肖弘一樣,也是一名“90后”連續創業者。他曾就讀于北大附小、北大附中,本科、碩士均就讀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季逸超自高中時代就潛心科技創新創業,本科時,他推出了iOS瀏覽器猛犸4,獲得Macworld2011特等獎。20歲時,創立了從事信息提取與檢索技術研發的Peak Labs,并獲得紅杉資本和真格基金投資。
季逸超還曾開發Magi知識圖譜系統,這也被稱為“中文互聯網最大通用知識圖譜”,其開發的Steiner開源大模型還復現了OpenAl o1架構,推動了AI技術開源生態。
張濤此前曾在字節跳動、光年之外等公司擔任產品負責人,與肖弘、季逸超共同成立Manus AI并擔任合伙人后,目前負責產品戰略、市場溝通及用戶體驗優化,主導構建了Manus的多代理架構設計,提出“用戶體驗應從答案交付轉向成果交付”的產品理念。
Manus官方網站公布的GAIA基準測試得分,黑色為Manus的分數。(Manus官網截圖)
問題3:營銷策略“出口轉內銷”?
與此同時,Manus的營銷方式也引起了不少發燒友的熱議,有觀點認為,Manus發布的策略類似于“出口轉內銷”,產品目前使用英文發布,注冊賬號還須開通國外支付,有那么點“吊國內用戶胃口”的感覺,加上不少用戶在討論該產品時,也下意識將其與此前的大火的DeepSeek進行對比,進一步加深了辨識度。
記者發現,Manus目前仍處于內測階段,沒有公開上線,采用的是邀請碼機制,而只能通過官網預約、社交媒體活動或合作伙伴渠道獲取邀請碼,獲得邀請碼的用戶才能實測體驗。據此前媒體報道,在一些二手交易平臺,一個Manus內測的邀請碼被炒到了5萬元以上,但卻有價無市。
這一舉動被業界質疑為“饑餓營銷”。迫于輿論壓力,Manus AI合伙人張濤最近兩次澄清“從未投入任何市場推廣預算”,采用邀請碼機制是“服務器容量有限不得已而為之”。
針對Manus的爭議之一是“套殼”,即沒有自研底層大模型的能力。Manus的模型能力來自Anthropic的Claude。但根據參加過溝通會的行業人士表述,Manus并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套殼”產品。
在已有的實測體驗中,Manu近乎于DeepResearch、Computer Use以及Cursor等眾多AI應用的集合體。一名獲得實測資格的用戶表示,他的體驗基本都很順暢,必須承認這當中沒有太多新技術,但整合得很完美。記者在Manus官網看到,基準測試方面,Manus自稱,在全部三個難度等級上都達到了新的最先進(SOTA)表現。
問題4:是“套殼”應用還是業界新神話?
在Manus火爆的時候,一些人興奮地將其視為“下一個DeepSeek”或者說是“AI Agent的DeepSeek時刻”,認為Manus是中國AI顛覆行業的又一個代表。
然而,Manus爆紅不足三日,隸屬于國內AI Agent初創公司DeepWisdom(深度賦智)的MetaGPT 團隊,就進行了產品復刻,并將產品Open Manus上傳至開源社區。該團隊完成這一項目僅僅花費了3小時,業界也有人提出“Manus門檻不高”的質疑。
“Manus確實有被指‘套殼’,我覺得這是對于Manus的一個誤解。”重慶星環云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上海交通大學重慶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模型專家黃山告訴記者,Manus本身就是基于各種大模型研發的一個智能體,至于它沒有自研底層大模型的能力,這不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它作為一個AI新產品,是否為AI的發展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黃山認為,Manus的爆火出圈,反映的是大眾對于以Manus為代表的這一類AI Agent產品的期待,拋開“套殼”帶來的爭議,當智能體的價值被更多人看到,智能體時代有望加速到來。Manus在客觀上促進了超級Agent的發展。“至于是不是Agent的DeepSeek時刻,看最后這個產品如何完善,我相信后期廣大用戶會自己‘投票’做出決策。”
“從目前的內測體驗來看,確實用起來令人興奮,事實上只有真正用起來才會體會到這種Agent的長處和短處。”黃山說,Manus把通用場景的用戶體驗做得很好,“我們需要尊重和期待產品創新,致敬帶我們探路的產品團隊,AI產品迭代很快,不要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我們也要以平常心和包容心看待工具的長處和短處。”
作為未來AI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AI智能體何時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在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長聘教軌副教授謝偉迪看來,這和底層大模型能力的躍遷有很大關系。如果底層大模型比如DeepSeek變得更加強大,集納和調用大模型的AI智能體也會變得更強大。從邏輯上來說,先要實現通用人工智能,才會有強大的通用AI智能體。
此前,Manus出現之前,業內便已經紛紛預測:“2025年將成為AI Agent商業化應用元年。”DeepSeek爆火之后,其背后的V3、R1等多款AI大模型帶來的工程優化和能力提升,快速引爆了市場熱情,在此基礎上,誰能基于這些模型能力打造出下一個超級App、超級Agent,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