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下稱“文件”)對外發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
文件指出,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
記者注意到,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共提出了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著力推進鄉村建設、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等六方面共三十項具體內容。
一號文件中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
在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方面,文件提出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扶持畜牧業穩定發展、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健全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等九項內容。
其中,在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方面,文件提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瞄準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農業科研資源力量統籌,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
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發揮“南繁硅谷”等重大農業科研平臺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繼續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加快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等研發應用,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
記者注意到,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本次中央一號文件重申這一提法,這也是“農業新質生產力”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中央明確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農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領域,所以現在延續過來“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也很自然。
“農業要發展,要靠科技創新,一定要因地制宜來發展新質生產力。”魏后凱表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有兩個方向:一是通過科技創新來發展一些新興產業,包括智慧農業、植物工廠等一些新產業、新領域;二是利用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來引導傳統農業的升級改造,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改造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強調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振興。在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方面,文件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等內容。
在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方面,文件提出,堅持按市場規律辦事,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產品種養,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開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提升鄉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規范化水平。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
問及如何避免鄉村產業發展同質化,三農學者、中原農谷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楊建國在接受記者書面采訪時認為,這需要從“特色基因挖掘—全鏈升級—生態賦能”三個維度來破題。
在他看來,鄉村產業同質化本質是資源錯配、創新缺位和生態薄弱的綜合癥結。要破解這一難題,必須跳出“一窩蜂式”發展邏輯,以差異化定位、全鏈化升級和系統性賦能為抓手,構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產業生態。
結合中央一號文件要求,他認為首先要深挖“特色基因”,錨定差異化發展坐標。
具體而言,一是以資源稟賦定產業方向。鄉村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不可復制的在地性”。這需要各地做好特色產業精準畫像,依托氣候、物種、文化等獨特資源,建立縣域產業“基因庫”;突出錯位競爭,避免盲目對標“網紅模式”,如平原縣可深耕糧食精深加工,山區縣聚焦林下經濟等。
二是以科技創新重塑價值鏈條。在楊建國看來,同質化困局的突破點在“從種養到消費”的全鏈創新。中央一號文件“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意義就是要讓科技貫穿產業鏈,才能從源頭破解低端同質競爭。
其次是構建“全鏈生態”,推動產業集群躍遷。強化“鏈主”企業引領作用。縣域產業需擺脫“小散弱”格局。建議縣域重點培育3~5家鏈主企業,通過訂單農業、技術擴散等方式構建產業共同體。同時,可打造“三產融合”新場景。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需以場景創新打破同質化。只有將特色資源轉化為沉浸式體驗,才能從“千村一面”中突圍。
此外,還要強化“數字賦能”,構建動態競爭優勢。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需突破簡單“開網店”思維,做好供應鏈升級,比如支持縣域建設共享云倉;突出品牌化運營,打造區域公用品牌;突出人才培育,比如實施“新農人主播”計劃等。
楊建國表示,避免同質化絕非簡單的“標新立異”,而是基于資源稟賦、科技賦能和生態重構的系統工程。只有將特色資源轉化為技術壁壘、將產業集群升級為創新生態、將數字工具轉化為競爭優勢,才能走出一條“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鄉村產業振興之路。這既是對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深刻踐行,更是破解“千村一面”困局的治本之策。
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
在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方面,文件提出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管好用好農村資源資產,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統籌推進林業、農墾和供銷社等改革,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等六項內容。
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方面,文件提出,堅持“大穩定、小調整”,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擴大整省試點范圍,妥善化解延包中的矛盾糾紛,確保絕大多數農戶承包地總體順延、保持穩定。健全承包地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制度,不得通過下指標、定任務等方式推動土地流轉。鼓勵通過發布流轉價格指數、實物計租等方式,推動流轉費用穩定在合理水平。
在管好用好農村資源資產方面,文件提出,扎實做好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探索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的有效實現形式。不允許城鎮居民到農村購買農房、宅基地,不允許退休干部到農村占地建房。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收益分配和權益保護機制。
在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方面,文件提出,優先保障農業農村領域一般公共預算投入,強化績效管理激勵約束。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對農業農村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
魏后凱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是對去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落實,因此把改革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比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增加了“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提法,傳遞出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以深化農村改革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