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德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福建德爾”)作為國內氟化工領域的領軍企業,其IPO進程備受市場關注。
近日,福建德爾披露了首輪審核問詢函回復,詳細解答了上交所關于實際控制人認定、核心技術競爭力、募投項目合理性及存貨管理等關鍵問題。

報告期盈利連續大幅下滑
招股書申報稿顯示,報告期內,福建德爾業績出現連續大幅下滑,財務數據暴露了其核心業務的風險。2021—2024年上半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從3.03億元降至0.64億元,2023年扣非歸母凈利潤更是降至3573.55萬元,同比降幅達80.6%。公司毛利率亦從2021年的41.46%下滑至2023年的16.79%,2024年上半年小幅回升至17.73%。

福建德爾業績滑坡主要源自新能源電池材料業務的拖累。作為公司收入占比曾達38%的核心板塊,六氟磷酸鋰價格因行業產能過剩在2022—2024年暴跌,疊加福建天甫濕電子化學品項目投產后的高額折舊攤銷,導致新能源電池板塊收入占比降至4.28%。盡管公司強調半導體材料業務(2024年上半年收入占比超50%)的擴張將緩解壓力,但短期內新能源板塊的“失速”仍對整體盈利構成威脅。
福建德爾相關負責人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新能源板塊業務下滑的影響已逐步被其他業務板塊的增長所抵消。目前,作為電子材料應用的特種氣體和濕電子化學品業務收入均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2024年起,隨著后續新建電子化學品產線陸續建成投產,公司電子材料相關業務的收入及占比得到進一步增長,有效抵消了六氟磷酸鋰產品波動帶來的短期影響,結合下游應用領域市場持續向好、公司新增投產高附加值產品以及市場拓展持續加快推進等多因素推動,公司業績將繼續實現穩步增長。

研發費用率連續3年不到3%,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存疑
招股書申報稿顯示,福建德爾是國內唯一實現一氟甲烷和三氟甲烷自主合成且精餾純化為電子級產品的企業,也是國內唯一實現電子級三氟化氯規模化生產的企業,填補了國內空白。
盡管福建德爾以“硬科技獨角獸”自居,但其研發投入強度備受質疑。公司研發費用率(2.39%—2.8%)顯著低于行業均值(4.83%—5.58%)。對此,公司解釋稱氟化工基礎材料業務研發需求較低,且新能源板塊研發投入因市場波動調整,但這一差異仍引發投資者對長期競爭力的擔憂。
2021年至2024上半年,福建德爾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39%、1.84%、2.8%、2.55%,均沒有達到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率最低3%的要求。申報稿顯示,公司“是一家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在招股書申報稿中,福建德爾表示:“2024年度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復審已通過并于2024年12月4日進行公示,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尚未取得新換發的高新技術企業證書。”

在研發費用率明顯不達標的情況下,不知公司是如何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福建德爾相關負責人對經濟導報記者回應稱,高新技術企業的評定標準是根據單體企業研發情況為標準進行評定,而招股書中所列示的研發費用率是根據集團合并報表口徑下的統計數據,是集團整體的研發費用率,而非單體的研發費用率。同時,高新企業評定標準中認定的研發投入與財務報表核算口徑的研發費用金額之間也在認定標準及口徑不同,因此不能用財務核算口徑的研發費用率來判定一家企業是否符合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準。因此,福建德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屬于電子特氣板塊,與發行人集團合并報表統計口徑完全不同,以集團整體財務核算口徑的研發費用率去衡量集團旗下各單體企業的高新技術企業評定資格不能相互比較。

經濟導報記者查閱該公司申報稿發現,福建德爾描述的“高新技術企業”主體為“發行人”,并非發行人下屬的“單體企業”。招股書信披是否準確有待查驗。
募集資金比原計劃縮水35%
對于實際控制人認定問題,福建德爾在問詢回復函中明確表示,賴宗明、華祥斌、黃天梁三位實控人在公司經營決策方面保持一致行動,對公司的戰略規劃、產業布局、對外投融資、業績持續穩定性、重要人事決定等方面具有決定性影響。報告期內,三位實控人在歷次股東大會、董事會上對相關事項的表決意見均保持一致,未出現任何分歧。此外,公司還簽署了《一致行動協議》,進一步鞏固了實際控制權。盡管三位實控人合計持股僅35.06%,IPO后將進一步稀釋,但一致行動協議的簽署有效降低了控制權爭奪的風險。
對于核心技術競爭力問題,福建德爾在問詢回復函中詳細闡述了其核心技術的國際領先性和填補國內空白的依據。公司參與完成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顛覆性技術創新”重點專項等重大課題的技術研發積累,牽頭制定了三氟化氯國家技術標準,并獲得了多項科技成果評價。公司還通過技術查新確認了技術的新穎性,并獲得了國家部委、省廳部門、行業協會等授予的諸多榮譽獎項。截至2024年9月30日,福建德爾已獲得授權的國內發明專利271項、國外發明專利6項,構筑了較高的技術壁壘。
對于募投項目合理性問題,福建德爾原計劃通過IPO募集資金30億元,但最新招股書顯示募資規模縮減至19.45億元,縮水幅度達35%。據發行人相關負責人回應,本次募投項目是以公司現有主營業務為基礎,根據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行業環境變化、公司實際情況與未來發展戰略規劃,經過審慎討論研究后確定,是對現有業務的產能擴充,在鞏固和提高公司現有主營業務、產品競爭優勢的基礎上,將研發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工程化、產業化實施,能夠進一步優化公司的產品結構、豐富公司的產品系列,提高公司整體的技術創新水平。同時,募投項目變更均履行了相關合規程序,符合監管機構要求。募投項目從7項縮減至3項,僅保留“年產200噸電子級三氟化氯生產線”“含氟半導體材料”及“年產36萬噸半導體級電子材料(二期)”項目。
公司解釋稱,這一調整是為了“聚焦現有核心業務”,尤其是半導體材料領域。業內人士指出,募資縮減或與市場需求變化有關,原項目可能面臨產能過剩風險;也有觀點認為,此舉是應對當前IPO審核趨緊的務實選擇,通過聚焦“高協同性、短期收益可見”的項目提升過會概率。
面對業績下滑和治理隱憂,福建德爾表示將通過持續加強研發創新,進一步拓展產品線,串聯產業鏈上下游,探索和研究領域內具有市場需求的產品。公司將繼續聚焦半導體材料領域,尤其是電子級三氟化氯、三氟化氮等高純特種氣體的生產和研發,力爭在國際市場上占據更多份額。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石憲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