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債券、藍色債券等創新債務融資工具有望在山東進一步落地。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青島市分行、青島市委金融辦、青島市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綠色金融發展 助推綠色低碳轉型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圍繞擴大綠色投融資市場規模、開展綠色金融先行探索等5個方面,提出了16項舉措,其中明確,探索發行轉型債券、藍色債券、氣候主題債券等創新債務融資工具,大力發展綠色資本市場。
經濟導報記者梳理發現,包括山東能源集團、青島水務集團、青島國信集團等在內的多家魯企在藍色債券發行方面表現活躍,已陸續“嘗鮮”發行了多只藍色債券。對此,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融資研究所所長遲泓表示,從資金收益角度看,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環境治理和海洋“碳中和”項目有回收周期長、盈利不夠穩定的特性,因此資金供應往往不夠穩定。“藍色債券的信息披露要求和監管限定了募集資金用途,發行藍色債券可以聚合資金集中投入到這三類項目中,并切實保證資金供應的穩定性。”她說。
融資需求激增
作為綠色債券的分支,藍色債券專門用于支持海洋治理與保護以及海洋資源開發的投融資活動。它通過資本市場向投資者募集資金,以支持對海洋有積極作用的環境、經濟和氣候效益影響的項目,推動海洋保護和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青島金融機構對藍色債券并不陌生。近兩年來,青島當地已舉行了兩場藍色債券路演活動,引發沿海省市自然資源(海洋)主管部門、海洋領域駐青金融機構的關注。
自然資源部官微顯示,去年12月5日,由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深圳證券交易所聯合主辦的“藍色債券、海洋中小企業及科技成果投融資路演(青島站)”舉行。這場活動上,沿海省市9家海洋中小企業和科創團隊向投資機構和投資人進行了現場路演,涉及海洋裝備、海洋電力、海洋生物、生態修復等產業,對接融資需求超過了7.4億元。藍色債券的融資需求由此可見一斑。
按照部署,主辦方將繼續組織藍色債券等系列投融資路演活動,引導海洋可持續發展項目、海洋中小企業和科技成果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共享藍色金融發展機遇,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綠色金融評估咨詢機構中誠信綠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發布的“2024年國內碳中和/藍色債券市場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國內累計發行32只藍色債券,發行規模累計309.90億元,占整體綠色債券同期發行數量及規模比例為1.47%和0.96%,相較2023年末累計同期占比(1.59%、0.68%),發行數量下降0.12個百分點,發行規模上升0.28個百分點。

2024年,國內共計發行藍色債券5只,與2023年發行數量相同;發行規模總計137.27億元,較2023年上升519.45%。藍色債券的發行數量及規模占2024年綠色債券比例分別為1.05%、0.33%,較2023年發行數量基本持平,發行規模上升0.06個百分點。


從發行區域來看,藍色債券由于自身募集資金投向的特殊性,發行省份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各省份發行數量較為分散。截至2024年12月31日,發行數量上,山東省、北京市累計藍色債券發行數量相同且最多(5只,占比15.63%);發行規模上,北京市的藍色債券發行規模達到了41.35%,連續居各省份藍色債券累計發行數量、發行規模的首位。
國企“走在前”
根據“2024年國內碳中和/藍色債券市場年報”數據,從企業性質來看,國有控股企業仍為發行藍色債券的中堅力量,累計發行的藍色債券中,96.88%的發行主體為國有企業,國有企業藍色債券累計發行規模占總發行規模的99.68%。其中,2024年所發行藍色債券中,60.00%的發行主體為國有控股企業,所發行的藍色債券規模占本年度總發行規模的95.92%。

從山東來看,經濟導報記者梳理發現,山東能源集團、青島水務集團、青島國信集團都已“嘗鮮”發行藍色債券。
2024年4月,青島水務集團發行3年期2.6億元藍色債券。這是全國首單“藍色+科創”債券,募集資金用于海水淡化項目,形成20萬立方米/日的淡水產能。這也是繼2020年青島水務集團發行境內首單藍色債券后,再次通過債券創新優化城市供水結構,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青島水務集團俯瞰圖
2024年7月,青島國信集團成功發行定價1.5億美元3年期境外藍色債券,票息率6.1%。這是山東省首筆境外藍色債券,創國內同架構美元非金債券最低利率紀錄。資金專項用于可持續海洋經濟項目,包括海洋污染防治、生物資源管理等,助力青島海洋發展戰略。
2024年9月,山東能源集團成功發行5億美元5年期藍色可交換債券。這是全球首筆藍色可交換債券,標的股票為兗礦能源H股(01171.HK),換股溢價率35%創港股新高,發行收益率3.50%,吸引了超過45家國際投資者參與。
這些“國字頭”企業,緊扣海洋強國與“雙碳”戰略,在藍色債券發行中引入了投資者,大幅提升了融資能力,拓寬了融資渠道,推動山東海洋經濟綠色轉型。
不過,為了更好發揮藍色債券的作用,遲泓建議,海洋類企業應當深化藍色債券應用研究,前期加強項目策劃,確保項目的建設內容符合藍色債券要求;中期加強債券發行管理,加強對項目的監管,確保債券資金高效投入到建設項目中。

藍色債券為海洋產業項目提供多維度支持
藍色債券作為綠色金融在海洋領域的延伸,通過創新融資機制為海洋產業項目提供了多維度支持,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拓寬海洋產業融資渠道,緩解資金短缺。藍色債券通過資本市場募集資金,有效解決了海洋產業項目因長周期、高風險導致的融資難題。
引導資金精準投向海洋可持續發展領域。藍色債券的募集資金需專項用于具有環境效益的海洋項目,例如海洋生態修復、綠色船舶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等。
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藍色債券通過提供長期、低成本資金,推動海洋產業技術研發和應用。研究顯示,藍色債券的發行可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升清潔生產技術,進而推動海洋產業從傳統捕撈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
強化企業社會責任與風險管理。發行藍色債券的企業需遵循嚴格的環境和社會責任標準,例如定期披露項目生態效益。此舉不僅提升了企業的公信力,還通過保險、政府引導基金等工具分散風險。
推動政策與市場機制協同發展。我國通過政策引導(如《關于推進企業發行藍色債券的指導意見》)和區域性試點(深圳、湛江的藍色金融文件),逐步構建藍色債券標準體系,促進市場規范化。
總之,藍色債券通過資金注入、技術賦能、風險分擔和政策協同,成為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手。未來需進一步優化債券認證標準、完善海洋資產權屬法規,并拓展國際合作,以釋放更大潛力。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