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家喻戶曉的零售巨頭蘇寧集團正經歷至暗時刻。據悉,蘇寧旗下蘇寧電器集團、蘇寧控股集團、蘇寧置業集團破產重整案件已被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三家公司的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將于4月2日召開。

作為曾經中國最成功的線下零售連鎖企業之一、中國最大的B2C電子商務平臺之一,蘇寧依靠著零售主業不斷“開疆拓土”,創始人張近東也在多年前頻頻登陸各大富豪榜單。
在零售業如日中天之際,蘇寧為應對行業變化,開始頻頻跨界投資,投資版圖遍布地產、物流、體育、電競、金融等行業。而過度多元化的投資布局,正是蘇寧如今衰落的禍根。
據媒體統計,自2012年起,蘇寧一路上演各種投資并購戲碼,3.34億美元控股PPTV、2.73億歐元拿下國際米蘭俱樂部68.5%股權、27億元收購萬達百貨、42.5億元收購天天快遞、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權、95億元入股萬達、140億元投資螞蟻、200億元投資恒大。2012年-2020年,蘇寧對外投資高達780億元,但這些收購大多未能形成協同效應,反而成為其財務負擔。
多次投資失誤,不斷侵蝕著蘇寧的現金流。據悉,蘇寧系總負債一度超過2000億元。為了還債,蘇寧開始甩賣資產,但在地產調控趨嚴及電商、直播沖擊傳統零售業的背景下,蘇寧還是回天乏力,上市公司蘇寧易購控制權易主,蘇寧電器、蘇寧控股、蘇寧置業均走上破產重整之路。
回過頭看,企業成功時盲目樂觀,過度多元化投資失誤壓垮了蘇寧,但從深層次看,企業做大后的治理機制缺失可能才是其他企業需要引以為戒的地方。
老一輩企業家依靠著聰明的頭腦、對機遇的把握,依靠自身努力把企業做大做強,在這一過程中,“一把手”的威信也越來越高,但在后續發展過程中,憑經驗決策、聽不進不同意見、內部“一言堂”現象也是很多企業難以避免的。
實際上,在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后,避免失誤就顯得特別重要。與之相對應的,企業的治理體制、決策機制就更為關鍵。建立董事會,在決策過程中注入監督和約束機制,把個人和集體有機結合起來,顯然是更好的公司治理機制。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段海濤)

蘇寧旗下三家核心公司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反映出企業面臨的嚴峻債務危機和轉型挑戰,但同時也為蘇寧提供了戰略調整的契機。這一事件可從多個維度進行專業分析:
1. 危機根源:戰略轉型的陣痛與外部環境沖擊
重資產擴張陷阱:2010年代蘇寧累計投入超400億元進行線下門店數字化改造,同時以34億元收購天天快遞、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重資產模式導致現金流承壓。
金融布局反噬:蘇寧金服估值曾達560億元,但金融業務擴張消耗了大量資本,2020年對恒大地產200億元戰投最終形成壞賬,成為壓垮現金流的關鍵因素。
2. 重整本質:司法程序下的債務重組博弈
南京中院受理標志著蘇寧正式進入司法重整程序,核心目標是"債權人利益最大化"而非清算。
參考北大方正、海航集團案例,預計將采用"現金清償+債轉股+留債展期"組合方案,普通債權人受償率可能在20%-40%區間。
3. 產業變革:中國零售業深度調整的縮影
蘇寧事件折射出傳統零售巨頭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困境,對比國美電器(市值蒸發96%)、五星電器(被京東收購)可見行業洗牌之劇烈。
阿里巴巴戰略投資蘇寧283億元(2015年)未能實現協同效應,說明線上線下融合存在戰略執行層面的復雜性。
4. 制度創新:預重整制度的實踐價值
南京中院早在2021年即啟動預重整程序,通過"庭外協商+司法確認"機制提高效率,該模式在重慶力帆、沈陽機床等案例中成功率約68%。
當前蘇寧案的核心矛盾在于:如何平衡近1500家供應商(應收賬款約420億元)、7萬名員工、金融機構等多方利益。成功的重整需要戰略投資者注入不少于300億元資金,同時實施供應鏈金融創新、門店坪效提升等深度改革。這一案例將成為觀察中國大型民營企業債務處置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