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耕田滿面春,勤勞不負三春暉。2月5日,山東“新春第一會”正式開啟了經濟大省“挑大梁”的“一年之計”。會議將改革創新作為貫穿全年的重點工作,為即將步入的“10萬億”新里程激發動力、積蓄能量。
我們看到,剛剛過去的一年,山東的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綠色轉型、基礎設施、鄉村振興均刷新了紀錄,工業、投資、消費等主要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大省“走在前”的“擔當”愈發堅實。

有一些困難和挑戰依然橫亙在山東經濟社會發展之路上。比如,內需不足,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融合還不夠,部分企業的生產經營難題待解,機構部門效能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民間投資常態化推介機制不足,國資國企投資效益機制不健全,等等。
回看山東“走在前 挑大梁”,每一步的躍升都離不開改革創新。從推進國企“一企一業”的“纖體瘦身”,到“大象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從“營商環境創新提升59條”到率先出臺規范涉企執法行為若干措施、營商環境整體水平位列全國第一方陣,一個個“山東經驗”,彰顯了大省爭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排頭兵的決心和定力。
尤其是剛剛過去的這一年,山東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步履堅實:細化推出414項改革事項,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創新資源重組等10項牽引性集成改革,探索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省級試點,民間投資增長7.6%,民營資本首次進入了核電等領域,省屬企業主業投資占比達99.3%,55家開發區擴區調區……一個個數字,累積成深化改革的亮眼“成績單”。
繼續瞄準重點領域的改革,是直面挑戰、實現向內求的“關鍵一招”。蛇年啟新程,山東以標志性改革創新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之力,著重強調10項重點改革,并滲入融資平臺和城投公司轉型改革、地方中小金融機構改革等“深水區”,意在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為大省“挑大梁”開辟新的躍升空間。
春山可望,草木蔓發。改革創新牽引,山東民營經濟發展的機制將得到進一步深化,省屬企業薪酬管理將得到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教育改革人才一體改革、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財政金融改革都將進一步深化,濟青都市圈協同聯動、城鄉融合更加深化,一個新山東,正昂首闊步向新程。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