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省“挑大梁”,并非一路坦途。2025年山東“新春第一會”將改革創新擺到了貫穿全年發展的內核位置,向“攻堅期”和“深水區”挺進。山東省委著重強調抓好10項重點改革,為即將步入的“10萬億”新里程激發動力、積蓄能量。
“10項重點改革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落實省委經濟工作會部署和省政府工作報告安排,在推進重點領域改革落地上下功夫、求實效,為激發高質量發展活力做了系統謀劃和部署,有利于匯聚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新篇章的強大動力。”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高福一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深改”大幕開啟
濟南歷下控股集團是濟南市歷下區區屬國有平臺公司,在國家對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之后,該集團主動求變,走向產業轉型之路。
濟南歷下控股集團董事長劉思廣對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深有感觸,他認為,在新形勢下,平臺公司下一步應怎么去做,如何進行改革、轉型,都是新的挑戰和機遇。
據悉,濟南歷下控股集團成立之初,主營業務為城市更新、開發建設和招商引資等。該集團從2018年開始布局產業轉型,截至目前,集團主營業務已經逐漸轉為城市開發建設、產業培育發展和科創金融投資三大主業,資產規模超700億元。結合自身經驗,劉思廣認為,國有平臺公司要緊抓重大戰略機遇,建立產業發展優勢。

濟南歷下控股集團就是城投公司實現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新春第一會”將“深化融資平臺和城投公司轉型改革”作為10項重點改革任務之首。
與“啃硬骨頭”相伴的,是深化企業內部管理改革。明確主責主業和功能定位,引導企業圍繞產業投資、金融服務等方向將收入重心轉到市場化業務上來,提升自身造血和盈利能力。
高福一對此表示,“包括深化地方中小金融機構改革等10項重點改革任務,都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我們的體制機制和活力會得到進一步釋放,讓創新要素在山東集聚,為破解我們的困境和難題找準了發力點,非常有針對性,并且措施切實可行,非常具有操作性。”
比如,金融改革,可以讓投資更精準有效;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有利于打造行業龍頭企業,減少“內卷”;深化城鄉融合機制改革,有助于推進以縣城為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制度型開放改革有深意
春節期間,山東港口青島港一片繁忙。從除夕到大年初一,“正利撒庫拉”“達飛派森”“達飛香榭麗舍”等東南亞、歐美航線船舶作業進出口包含火車車體、基建設備等大件84件,創出單班進出口大件量新高,開啟了新一年“中國智造”的海外出口之旅。通過加快構建國際物流大通道,山東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底氣越來越足。
過去一年,山東搭建國際交流合作高能級平臺,跨國領導人青島峰會、港澳山東周、首屆新加坡山東周累計簽約外資項目217個、總投資258億美元,對國際要素資源的吸附力讓山東成為吸引外資、人才和技術等要素資源的重要高地。
2024年底,山東省政府印發了《關于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的實施意見》,圍繞十個方面出臺29條舉措。其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陸海空域全方位國際物流大通道,到2027年集裝箱外貿航線累計達到280條;建設好制度型開放示范區,自貿試驗區每年推出30項以上制度創新成果,上合示范區爭創中國—上合組織科技創新合作中心……
今年,山東持續深化制度型開放改革,在高水平貿易自由制度、高水平投資便利制度、高水平數據流動制度、高標準“邊境后”管理制度上加力創新,努力推出更多制度創新成果。“這是山東建設好制度型開放示范區的具體實踐,也是全面提升山東省對外開放水平、提高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的應有之義。”高福一表示。
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競爭力、生產力。”山東在深化營商環境上尋求新提升空間。謀求市場準入、審批服務、監管檢查、政策兌現等全流程服務提升,變追求“政策洼地”為打造“改革高地”。
本土企業關心的“魯惠通”平臺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實現惠企政策的全面覆蓋,讓企業足不出戶便可享受政策紅利,這是山東今年發布的首批“政策清單”落地的紅利。
據悉,“魯惠通”政策兌現平臺的提出,就是對政策實施的一次大膽創新。該平臺全面梳理現行有效的惠企政策,并進行標準化、數字化和標簽化管理,分類別標識為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快申快享和線下辦理四種模式。通過這一方式,能夠簡化企業獲得政策信息的流程,大幅提升政策服務的效率。
“營商環境的優劣水平決定了生產要素資源的集聚與流向。哪里營商環境優,高質量資本就流向哪里,高端人才就匯聚到哪里,高端技術就誕生在哪里,高端產業就成長在哪里。”高福一認為,“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有利于加快形成‘近悅遠來’的良好生態,全方位激活全社會創新創造創業活力,全面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