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鋼鐵行業周期下行背景下,2025年,山東鋼鐵(600022.SH)將持續“變革求生”。“2025年,形勢更為嚴峻復雜困難,作為上市公司,山東鋼鐵已經沒有退路。”日前,山東鋼鐵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呂銘透露。
他提出,山鋼集團2025年工作會議和二屆一次職代會為山東鋼鐵經營發展指明了目標靶向,要堅決錨定“萬餉更薪、扭虧為盈”根本目標,立足“活下來”,樹牢“業績是最好的尊嚴”理念,加速變革求生,全面對標找差,狠抓效率提升,極致挖潛增效,堅決打贏扭虧為盈翻身仗。
“雙千”目標:年產鋼1000萬噸、人均噸鋼產量1000噸
鋼鐵板塊是山東鋼鐵扭虧為盈的主戰場。“要加快人事效率提升,堅決完成年產鋼1000萬噸、人均噸鋼產量1000噸的‘雙千’目標,實現效率本質提升。”呂銘對2025年的目標提出如是要求。
他表示,要加快提升生產效率,提升集約水平,打造“穩定、均衡、集約、一貫、高效”的生產格局,實現運營成本降低。加快提升資金效率,牢固樹立“現金為王”理念,極致提升資金使用效率,保障現金流安全。
呂銘稱,要堅決錨定全年“扭虧為盈”這一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把前期策劃的各方面措施真正落到實處,爭取1月份實現“開門紅”,為山東鋼鐵全年扭虧為盈打下良好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是山鋼集團改革發展歷史上一個十分特殊的時期。“過去的一年,雖然如期兌現了‘扭虧增盈、歸母為正’的根本目標,但也更直觀地揭示出很多根本性問題。進入2025年,我們必須刀刃向內、刮骨療毒,專注解決問題。”山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寶才從集團層面總結了2024年并展望了2025年的工作。
他提出,2025年,山鋼集團將繼續堅持“生產經營+資本運營”“雙輪驅動”。著力于鋼鐵主業扭虧、多元產業增盈、平臺公司減虧、“東升項目”繼續放大“乘數效應”、全面對標找差,堅持兩個“輪子”一起轉。
本部噸鋼挖潛80元、日照基地噸鋼挖潛70元
“要相信當下、對標先進、審視自身,我們仍有較大的改進空間,唯有變革才能求生。”張寶才在2025年工作會議上說。
正是在山鋼集團工作會議精神的引導下,山東鋼鐵提出,2025年將深度挖潛降本,“一切成本皆可降”,強化算賬經營、精益管理,力爭成本控制水平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其中包括大力降低采購成本,堅持“采購以現場為中心”“生產驅動采購降本”原則,重塑采購體系,規范供應商管理,用真招實招拿到真金白銀,堅持“全面對標找差、持續加壓奮進”等挖潛措施。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山東鋼鐵還對噸鋼成本的挖潛定下了具體目標。
“聚焦噸鋼利潤分位值、生鐵成本、人工成本等重點,對指標、對制度、對流程,堅定不移實現股份本部噸鋼挖潛80元、日照基地噸鋼挖潛70元目標。全面強化協同增效,繼續加強與寶鋼股份協同支撐,健全高效協同推進機制,最大限度提升協同效益。”呂銘提出。
事實上,山東鋼鐵在“變革求生”系列舉措實施以來,一直力求通過各種方式降本增效,并且成效初顯。比如,山東鋼鐵借鑒寶鋼股份的經驗做法,創新產品經營機制,成立了型鋼、特鋼、厚板、棒材四大產品經營體。2024年4月16日,寶鋼股份啟動對山東鋼鐵濟南鋼城基地一體化支撐工作,為提升特鋼產品整體質量水平,寶鋼專家團隊先后三次奔赴鋼城,對特鋼廠質量管理體系進行全面審核和專業指導,幫扶構建了特鋼無損探傷體系,現場指導分享生產工藝27項,促進特鋼產品質量穩定性實現較大突破。
2024年以來,山東鋼鐵通過深化用戶定制化服務,完善用戶清單、問題事項清單,持續推進“一協議、一清單、一中心”服務模式,狠抓重點指標提升。2024年度,該公司四大經營體實現增效超2億元。
“截至2024年12月底,110項寶鋼股份濟南鋼城一體化支撐項目中的93項已完成,整體完成率85%,累計創效超3億元。”山東鋼鐵在微信公眾號上披露。
“變革求生”措施逐步顯效
受鋼材產品價格持續下行影響,鋼鐵行業整體承壓。據披露,2024年前三季度,山東鋼鐵營收643.34億元,凈利潤-14.51億元。
盡管如此,山東鋼鐵采取的“變革求生”措施已經顯效。其2024年三季度費用率實現同環比雙降,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實現回正,在鋼鐵行業中的競爭力也更加凸顯。
梳理2024年前三個季度的行業表現不難發現,山東鋼鐵實現了逐季上行,一、二、三季度其在27家上市公司單季度歸母凈利潤中的排名分別為25位、21位和15位。其中,三季度在全行業大面積虧損的情況下,山東鋼鐵單季度歸母凈利潤排名環比二季度上升6名,實現了生產經營績效逆市而上。從經營性現金流凈額情況來看,山東鋼鐵經營現金流凈額情況一直保持較高位次,一、二、三季度分別列第三位、第六位和第九位,持續經營能力保持較好水平。
信達證券分析認為,未來鋼鐵行業產業格局有望穩中趨好,疊加當前部分公司已經處于價值低估區域,現階段仍具結構性投資機遇,尤其是擁有較高毛利率水平的優特鋼企業和成本管控力度強、具備規模效應的龍頭鋼企,未來存在估值修復的機會。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