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半個月,海爾生物(688139.SH)對上海萊士(002252.SZ)的收購計劃告吹。
1月6日晚間,海爾生物發布公告稱,經審慎研究,公司決定終止籌劃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公司股票自2025年1月7日開市起復牌。
上述“重大資產重組事項”是指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于2024年12月20日簽訂了《吸收合并意向協議》,擬由海爾生物通過向上海萊士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并上海萊士并發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兩家公司于2024年12月23日開市起開始停牌,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10個交易日。
10個交易日來臨,投資者等來的消息是海爾生物和上海萊士宣布終止籌劃本次重大資產重組。1月7日,海爾生物、上海萊士復牌雙雙低開,截至收盤,海爾生物報31.40元/股,跌幅達10.8%;上海萊士報6.87元/股,跌幅達4.85%。
未能形成相關各方認可的具體方案
對于終止此次籌劃,海爾生物稱,由于本次交易結構較為復雜,尚未形成相關各方認可的具體方案。經審慎研究相關各方意見并經交易雙方協商一致,為切實維護上市公司及廣大投資者利益,交易雙方決定終止籌劃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同時,《吸收合并意向協議》自動終止,交易雙方均不承擔違約責任。
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具體在哪些方面未能達成一致?1月8日,“盈康一生”方面相關人士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具體內容以公告為準。
海爾生物在公告中表示,籌劃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以來,公司及相關各方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積極推動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相關的各項工作,與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的交易對方和吸收合并雙方的主要股東進行了積極磋商、反復探討和溝通。
至于本次終止重大資產重組對公司的影響,公告中提到,本次交易尚處于籌劃階段,交易相關方均未就具體方案最終簽署正式實質性協議,本次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不會對公司業務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造成不利影響,亦不存在損害公司及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利益的情形。
回顧此次重組歷程,2024年12月23日晚間,海爾生物、上海萊士同時發布相關重組公告,并于12月23日起雙雙停牌。截至停牌前,海爾生物的總市值為111.9億元,而上海萊士總市值為479.3億元,二者在總市值方面存在不小差距。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海爾生物2024年12月23日宣布換股吸收合并上海萊士計劃時表示,此次重組的出發點是“為打造一流的綜合性生物科技龍頭、完善血液生態產業鏈布局并發揮協同價值、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終止籌劃此次重大資產重組,也意味著海爾生物試圖通過兩家公司合并打造一個“綜合性生物科技龍頭”的計劃擱淺。
兩者營收與凈利潤差距懸殊
據了解,上海萊士原股東Grifols,S.A.(基立福)與海爾集團于2023年12月29日簽署了《戰略合作及股份購買協議》,海爾集團收購了基立福持有的上海萊士13.29億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20.00%,轉讓價款125億元。同時,基立福將其持有的剩余公司4.37億股股份對應的表決權委托給海爾集團,占公司總股本的6.58%。
2024年6月18日,上海萊士正式并入海爾大健康板塊“盈康一生”,以血液制品業務為基礎推進“拓漿”和“脫漿”戰略,向血液衍生藥品及非血源創新藥拓展。
2019年登陸科創板的海爾生物是“盈康一生”創新戰略孵化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主要聚焦生命科學領域,打造生命科學與醫療創新數字場景生態,為生物制藥、高校科研、醫院服務、疾控公衛、血液制品等產業提供數字場景綜合解決方案。

財務數據方面,2021年至2023年,海爾生物營收分別為21.26億元、28.64億元和22.81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45億元、6.01億元和4.06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海爾生物營收為17.82億元,同比下降2.43%;歸母凈利潤為3.09億元,同比下降13.45%。
相較于海爾生物,上海萊士在營收及凈利潤規模上均展現出更大的體量。上海萊士2021年至2023年營收分別為42.88億元、65.67億元、79.64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2.95億元、18.80億元、17.79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上海萊士實現營收63.14億元,同比增長6.39%;歸母凈利潤為18.38億元,同比增長2.81%。
盡管本次重組計劃已終止,“盈康一生”方面表示,兩家公司仍將進一步深化合作。1月8日,“盈康一生”方面相關人士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海爾生物和上海萊士同屬海爾大健康‘盈康一生’旗下,不僅在產業鏈上高度協同,還將繼續在‘天下人一生盈康’的愿景引領下持續深化合作,深耕生物科技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海爾生物、上海萊士兩家上市公司1月6日晚間還同時發布了股份回購公告,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分別擬以自有資金1億到2億元、2.5億到5億元回購股份,并且擬將回購股份在未來合適時機用于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市公司重組終止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公司股價的波動,董事長采取提議回購的方式可以向市場傳遞看好公司長期發展的信號,不過此舉是否能起到穩定公司股價的作用,仍存在不確定性。”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