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山東被認為是傳統制造業高度發達的省份,所以專精特新的梯度培育被認為是山東保持制造業活力,并逐步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
現如今在山東,24000余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8000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0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創新梯度已然成型,并且山東還擁有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37家,數量全國第一。
同時,這套從創新型中小企業到制造業單項冠軍的培育梯度,已開始持續為山東制造業輸出發展新動能,成為制造業發展的“風向標”,更被視為行業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重視。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盛拓科的全自動噴涂車間 杜楊 攝
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抓手
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工作最早可追溯到2009年。彼時,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幫助中小企業克服困難,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該文件關于“加快中小企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的表述,不乏“開發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設備”“支持中小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進行技術改造”“鼓勵挖掘、保護、改造民間特色傳統工藝,提升特色產業”“加強產學研聯合和資源整合,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字眼,可見早在2009年,中小企業“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培育思路已然成型。
“中小企業數量眾多,提供了廣泛的就業機會,經營靈活,對市場變化反應迅速,在技術創新、產品研發等方面具有很強的活力;同時,發展制造業又有利于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有利于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兩相結合,制造業中小企業便成為重點培育對象!遍L期關注山東工業自動化的學者、經濟導報特約評論員呂兆毅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到了2011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提到堅持專精特新是“十二五”時期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基本原則,專精特新被正式寫入文件,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風向標”。在2018年末,工業和信息化部首次開展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202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首次提到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至此,我國的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作拉開帷幕。
專精特新企業對于山東還有特殊意義: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批復與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工作幾乎同步開展。截至去年,山東專精特新企業中82.9%屬于制造業,72.4%的專精特新企業屬于省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
呂兆毅認為,山東高度重視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一直在引導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作為培優塑強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和11條標志性產業鏈的重要抓手。
從小到大的四重精準培育梯度
呂兆毅表示,在專精特新企業培育過程中,不少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所需要的支持不盡相同。“尤其是在初創階段,很多企業的核心團隊十分精干,產品也已初步得到市場認可,但從財務制度到管理架構普遍不健全。”他表示。
2022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對各類優質中小企業的評價認定工作進行了規范,確定了全國統一的認定標準,也對培育管理提出了系統性要求,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建立起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這3個層次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
具體到山東,當年10月,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印發《山東省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認定標準與山東的實際相結合,制定了“特色化指標”相關內容,為此后全省優質中小企業培育提供指引。而在《山東省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2年十大專項行動方案》中,山東提出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卡位入鏈工程,打造“鏈主”與專精特新企業強鏈補鏈共同體,明確了專精特新企業培育的切入點。而在《創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職稱評審機制若干措施》中,則探索實行專精特新企業職稱申報舉薦制,鼓勵創新人才積極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在具體實踐中,山東鼓勵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通過購置先進適用設備開展技術創新,實現管理提升,對符合相關專項資金扶持要求的給予專項資金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申報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投資項目、省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發展股權投資項目等,并且從中擇優評選推薦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對符合條件的,還支持參加省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申報工作。
而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之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又印發了《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決定開展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專項行動,到2025年,將總結提升2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鞏固和提升企業全球市場地位,技術水平進一步躍升,經營業績持續提升;發現和培育600家有潛力成長為單項冠軍的企業,支持企業培育成長為單項冠軍企業,總結推廣一批企業創新發展的成功經驗和發展模式,引領和帶動更多的企業走“專特優精”的單項冠軍發展道路。
第八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名單公布后,山東以237家上榜企業總量成為單項冠軍第一省。早在2017年,山東便在全國率先出臺《山東省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引導制造業企業專注于細分產品領域精耕細作。近三年來,山東累計安排財政資金73.9億元,實施了449項省重大科技項目。在財政投入的帶動下,企業的科研投入力度逐年提升。2023年,山東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達88.26%,在全國名列前茅。
專精特新成企業評估風向標
呂兆毅表示,當下,專精特新已成為極為重要的企業評估指標。而專精特新梯度培育的企業也屢屢獲得高速發展良機。
據初步統計,僅在2024年,我國就出臺了50余項政策,諸如“加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強化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作用”“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實施”“支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根據《關于進一步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2024—2026年我國將聚焦重點領域通過財政綜合獎補方式,分三批次重點支持“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其中,2024年首批支持1000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每家企業連續支持三年,最高600萬元,共60億元。
而在山東,除了上文提到的省級扶持政策外,各市也根據不同培育梯度,推出現金獎勵、貸款貼息補助、根據新上項目設備投資額按百分比補助等扶持政策。
資本市場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助力也顯而易見。早在2021年,為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化新三板改革,北京證券交易所應運而生;首批81家掛牌上市企業中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5家、占比55.6%,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6家、占比19.8%。
而在主板市場,今年上半年,山東308家A股上市公司交出亮眼“成績單”——報告期內共實現營業收入14382.61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963.96億元,較上年同期分別增長了4.48%和11.10%,呈現良好的增長勢頭。
山東308家A股上市公司中,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有94家,在深交所主板上市的有106家,在創業板上市的有66家,在科創板上市的有22家,在北交所上市的有20家。經濟導報記者統計獲悉,308家魯股中,擁有專精特新概念的企業共有76家。
Wind資訊數據顯示,從融資情況來看,這308家魯股首發募集資金總額為2146.82億元,其中,擁有專精特新概念的76家山東上市企業,首發募集資金總額共計512.09億元。
比如,作為北交所精密件“小巨人”企業的豐光精密(430510.BJ)首發募集資金0.45億元。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9億元,同比增長32.63%;凈利潤1397.03萬元,同比增長324.62%。隨著半導體、機器人等熱門行業發展趨勢不斷向好,該公司緊抓市場發展機遇,上半年新增實用新型專利7項。
天岳先進(688234.SH)首發募集資金35.58億元,在上述擁有專精特新概念的76家山東上市企業中,這一金額排名首位。作為一家專注于碳化硅襯底材料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科技企業,天岳先進是我國在該領域的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重點企業。
據悉,天岳先進在2010年碳化硅半導體技術剛剛興起時,就開始涉足該領域。為了突破產能瓶頸、滿足市場急劇增長的需求,2022年天岳先進在科創板成功上市,募集資金35.58億元,用于擴大產能和技術研發。
受益于新能源汽車、光伏發電、儲能等領域的應用滲透,碳化硅半導體整體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23年天岳先進實現營業收入12.51億元,同比增長近兩倍;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572.05萬元,虧損同比收窄。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恒力電機董事長陳飛:
創新驅動晉級制造業“單冠”
今年,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開啟商業首航,這標志著又一顆“工業明珠”被中國拿下。這艘大型豪華郵輪之上,有4000多臺(套)電機是由山東的專精特新企業——德州恒力電機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恒力電機”)生產的。
在專精特新企業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恒力電機從國營老廠嬗變為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電機工程師出身的董事長陳飛,也得以在企業貫徹“以質量為基石、注重技術科研建設”的發展理念,與腳下的這片大地一同發光發熱。

▲恒力電機董事長陳飛
陳飛1988年參加工作,他從技術員做起,先后任技術科長、質量副總、銷售副總等。1998年公司成功改制,2000年他開始擔任公司總經理、董事長兼黨委書記。陳飛在船用電機設計方面擁有36年工作經驗,從設計到系統、從控制到運行、從頂層設計到生產工藝均有深入研究。
恒力電機的前身是德州電機廠,始建于1966年。與山東乃至我國不少“老國企”一樣,該公司也有過舉步維艱的歲月。陳飛上任之后,始終把高質量創新發展作為企業長期戰略來抓,引導、支撐和推動企業的改革與發展。
2018年,中國風電行業呈現由陸域向近海發展的趨勢。陳飛敏銳地意識到,作為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方向之一,海洋風電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于是,其率領企業在這一年進軍海洋風電領域,專注于海洋風電電機的研發,主導制定了海洋風電電機標準。
陳飛發現,海洋風電的開發比陸上風電更復雜,對產品的防腐性和可靠性要求極高。為此,公司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研發團隊歷經上百次實驗,耗時大半年才攻克了這項技術難題。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3年間,海洋風電電機營收額占到該公司總營收額的28%,海洋風電電機一躍成為企業的主營產品之一。
成功進軍海上風電領域只是恒力電機憑借創新成功突圍的案例之一。多年來,該公司通過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引進“外腦”、聘請咨詢公司,進行定制化全方位管理提升,大力推進全員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市場營銷創新,促進企業全面發展。2021年,該公司獲批國家級重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山東省瞪羚企業;2022年,該公司獲得了“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稱號,其船用電機市場占有率達到了75%以上。這也才有了開篇提到的為“愛達·魔都”號生產4000多臺(套)電機的底氣。
陳飛坦言,恒力電機是山東實施專精特新培育工作背景下,通過創新驅動成長起來的本土企業;未來,公司將堅定不移地發展先進制造業,以“對標國際先進,瞄準行業標桿,補鏈延鏈強鏈”為行動綱領,全力以赴強化科技創新,狠抓項目建設,實現“三年倍增、五年翻兩番”的任務目標。(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謝衛振)
記者手記
創新也要著眼未來
縱覽從創新型中小企業到制造業單項冠軍的培育梯度不難發現,優秀企業的成長離不開“創新驅動”。
但是,長期以來,創新仍未能成為企業成長的主要驅動力。盡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早已深入人心,但科技創新一直被歸類為科研范疇,相關的管理也呈現出“九龍治水”的態勢,導致創新與產業長期脫節。
專精特新企業的出現讓產業與科技創新緊密結合在了一起。專精特新的新特指創新能力強,強調以創新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專精特新企業往往持續開展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加大創新投入,提升創新能力;與此同時,作為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又對市場高度敏感。
于是,創新驅動迅速成為企業的主流發展模式之一。專精特新企業近2年研發投入占營收比往往超過6%;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平均成立年限為15.9年,遠超中國中小企業2.5年的平均壽命。
在專精特新發展風頭正勁的當下,工業和信息化部啟動了“專精特新產業學院”建設項目,包括山東多所高校在內的首批139所高校獲批建設。至此,科研院所被正式納入專精特新體系,產學研實現了無縫銜接。
長期從事區域戰略研究的學者、經濟導報特約評論員呂兆毅指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研創新著眼點大多立足當下,針對市場需求進行定向研發,一些前沿技術往往被忽視。產學研體系的搭建無疑使暫未經過市場檢驗的前沿技術更直觀地展現在企業面前。
“企業一定要有儲備未來技術的意識”,呂兆毅表示,“技術儲備應當著眼于未來3—5年的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新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中,涉及數字化轉型及相關領域的企業占比正快速上升。眾所周知,山東處在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轉換的關鍵時期,傳統工業模式已無法適應未來制造業要求,未來發展需要數字技術和傳統產業的結合。所以,專精特新企業更應當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同時,山東也需要打造出一個平臺化、一體化、智能化的未來工業生態系統,以工業互聯網促進全省制造業轉型升級。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