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爾股份(002241.SZ)9月13日晚發布公告稱,擬將控股子公司歌爾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歌爾微”)分拆至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歌爾微曾計劃登陸創業板,并且在2022年10月通過上市委審核,但由于市場環境的變化,歌爾微遲遲未能提交注冊,最終在今年5月宣布終止A股IPO。
對于此次分拆赴港上市,歌爾股份表示,歌爾微(含其控股子公司)作為歌爾股份體系內唯一從事MEMS器件及微系統模組研發、生產與銷售的企業,將通過香港資本市場融資搭建國際資本運作平臺,有助于繼續保持在MEMS器件及微系統模組等相關產品領域的領先地位,進而增強歌爾股份的綜合競爭力。
赴港上市前曾A股苦等3年
據披露,歌爾微本次擬發行的股票為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的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均為普通股;以人民幣標明面值,以外幣認購,每股面值為人民幣1.00元;發行方式為香港公開發售及國際配售新股。
資料顯示,歌爾微成立于2017年10月,2021年1月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公司目前注冊資本58208.01萬元,歌爾股份直接持股比例為87.75%,姜濱先生和胡雙美女士為實際控制人。
據介紹,歌爾微業務涵蓋芯片設計、產品開發、封裝測試和系統應用等產業鏈關鍵環節,通過垂直整合,為客戶提供“芯片+器件+模組+系統”的一站式產品解決方案;主要產品包括MEMS聲學傳感器、其他MEMS傳感器和微系統模組。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歌爾股份早在3年前就推出了分拆歌爾微至創業板上市的計劃,且在開始階段頗為順利。據悉,2021年12月28日,歌爾微創業板IPO被受理,2022年1月26日被問詢,2022年10月19日上市委會議審核通過了歌爾微創業板IPO。
彼時的信息顯示,歌爾微擬公開發行不超過7937.00萬股新股(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前),擬募集資金31.91億元,分別用于智能傳感器微系統模組研發和擴產項目(一期)、MEMS傳感器芯片及模組研發和擴產項目、MEMS MIC及模組產品升級項目。
財務數據顯示,歌爾微2019年至2021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5.66億元、31.60億元、33.48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3.09億元、3.46億元、3.29億元;歌爾微高度重視研發,上述報告期內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不斷提升,分別為4.46%、6.46%、7.92%。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上市委審核通過后,歌爾微的創業板IPO進程遲遲未獲推進。伴隨著資本市場環境的變化和IPO監管政策的收緊,排隊企業紛紛撤單,歌爾微最終在2024年5月主動終止了A股IPO計劃。
“基于目前市場環境等因素考慮,為統籌安排歌爾微資本運作規劃,經與相關各方充分溝通及審慎論證后,公司決定終止分拆歌爾微至創業板上市并撤回相關上市申請文件。”歌爾股份彼時在公告中表示。接受記者采訪時,歌爾股份相關人士也未否認未來歌爾微重啟IPO計劃的可能,只是讓記者關注未來的公告。
搶抓AI智能硬件發展行業機遇
中泰證券投行委副主任、山東投行總部總經理閻鵬表示,赴港上市是目前市場環境下擬上市魯企的最佳選擇之一,從營業記錄及財務要求看,港股主板上市的基本要求也不高,比如要求不低于3年的營業記錄;過去3年歸母凈利潤不低于8000萬港元,或者最近一個經審計會計年度收入不少于港幣5億元、上市時市值至少達港幣40億元等。
從歌爾微來看,其完全滿足港股上市的條件。據介紹,截至2023年末,歌爾微在MEMS器件及微系統模組領域掌握了24項核心技術,取得了授權專利1850項,其中發明專利643項。歌爾微在MEMS領域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及省級科研項目,并獲得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等獎項。
根據Yole的數據,2018年至2021年歌爾微MEMS產品銷售額在全球MEMS廠商中排名分別為第11名、第9名、第6名和第8名,是上榜全球MEMS廠商十強中唯一一家中國企業;2020年,公司MEMS聲學傳感器市場份額達32%,首次超過樓氏位居全球第一。據悉,歌爾微MEMS聲學傳感器主要終端客戶包括蘋果、榮耀、小米、OPPO、三星、索尼、谷歌、亞馬遜、微軟、哈曼、法雷奧等,并與Meta、蔚來等客戶建立了業務關系。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受全球經濟大環境影響,歌爾微近兩年業績有所下降,2022年和2023年,歌爾微分別實現營業總收入31.25億元、30.15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26億元、2.26億元。
歌爾股份表示,本次分拆有助于歌爾微通過獨立上市引入資本市場資源,搶抓未來數年中AI智能硬件發展的行業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也有利于歌爾股份和歌爾微各自圍繞主業,聚焦資源投入,實現高質量的獨立、協同發展。
“本次分拆后,歌爾股份和歌爾微將繼續保持業務獨立性,業務發展和創新有望進一步提速,投融資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有望得到加強,持續經營能力和盈利能力有望進一步鞏固。”歌爾股份相關人士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段海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