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齊魯大地上,新型工業化這股澎湃動能,不僅讓這片古老的土地煥發出新的光彩,更預示著山東的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
今年前七個月,山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高于全國2.4個百分點。亮眼數據的背后,是山東工業經濟“壓艙石”作用進一步凸顯。
加快轉型升級和新型工業化,讓“老底子”煥發“新優勢”,山東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全維度培育起“新優勢”。
智能化新“引擎”激發動能
在潮濕昏暗、環境復雜的礦井之下,“智能操作島”卻可以對生產實時全方位監測,實現在地面既可“看到”也能“聽到”井下生產過程,打造“地面規劃采煤、裝備自動執行、面內無人作業”的無人開采新模式。與傳統的采礦場景截然不同,這一技術,正是由山東能源重裝集團天瑪電液控制裝備工程有限公司開發的全新智能化開采模式。
“智能操作島是實現無人化智能采煤的控制中心,相當于整個采礦作業中心的‘指揮部’,作為行業內首個全開放式地面采煤控制平臺,它也是國內首個無人常態化生產工作面的核心裝備!鄙綎|能源重裝集團天瑪電液控制裝備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昕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目前,該技術已在國家能源集團榆家梁煤礦和陜西陜煤黃陵一號煤礦實現了常態化示范應用。
王昕表示,在智慧礦區方面,公司依托無人化智能采煤技術,從攻克行業技術難題入手,經過長期的技術積累,不斷推陳出新,產品快速迭代,逐步成為煤礦無人化智能開采領域的領軍企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數字技改為傳統制造業裝上了“大腦”。
“我們現在進行生產的31610工作面是山東能源集團首個薄煤層少人高效智能開采示范工作面,也是國內首個實現工作面內無人化開采的薄煤層工作面。”在山東能源棗礦集團濱湖煤礦31610薄煤層智能化示范工作面,隨著各類設備的有序啟動,煤機飛轉、煤流滾滾,膠帶輸送機、轉載機、采煤機等設備自動前行、割煤、推溜、傳輸,看不到工人身影,卻能感受到智能化系統操作的“魅力”。該礦采掘準備工區區長楊強介紹,該工作面升級后的采煤機正常截割速度由原來的每分鐘5米提升至每分鐘8米,液壓支架單架降移升速由11秒加速到7秒,工作面煤機自動化率達到95%,綜合自動化率達到90%,具備月產9萬噸、年產100萬噸的生產能力。

智能化生產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使產品質量和性能更加穩定。用智能化“小引擎”激發“大動能”,為新興產業跨越提升畫出“施工圖”,山東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現代醫藥等產業加快擴容提質。
真金白銀賦能新興產業
由于膜過濾行業在我國起步較晚,膜產品市場很長時間內被進口產品所“占領”,進而影響到整個產業鏈的供應水平。為新興產業賦能、用真金白銀戰略支持新質生產力,山東多路資本和創投機構為先進制造業送去“汩汩活水”。
“公司業務的核心,在于解決制藥工業、合成生物、食品飲料、新能源、新材料等諸多行業至關重要的分離純化需求,通過對料液進行澄清、分離、濃縮、純化、精制等處理,可有效提高產品質量、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減少廢物排放,顯著節約成本。”山東博納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博納科技”)董事長朱海洋舉例說,伊利、蒙牛牛奶也正在使用相應的產品完成牛奶脫脂除菌過濾、牛奶濃縮等環節。

朱海洋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廣泛應用于醫藥行業分離純化環節的中空纖維膜產品,因90%以上源于進口,一旦受阻,將嚴重影響整個供應鏈的安全保障。為解決打通這一瓶頸,通過多年技術積累與持續研發,博納科技目前已形成膜元件、膜組件、膜設備全產業鏈的研發生產與供應能力,可為客戶提供膜過濾領域從前端試驗到中試放大及工業化量產的整體解決方案和服務,其自主研發量產的陶瓷膜元件已實現國產替代。
作為山東省首支“劍指”加力提速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百億級基金,山東省魯新工業高質量發展基金(下稱“工業發展基金”)由魯信集團直管企業魯信創投為主發起人設立,旨在重點圍繞山東省“11條標志性產業鏈”以及濟南市四大主導產業、六大產業共同體等領域進行投資,賦能轉型升級、錨定前瞻布局、匯聚創新資源。
為幫助博納科技在“新質生產力”上大展拳腳,魯信創投通過工業發展基金及武漢博信基金,向博納科技注入了4000萬元“真金白銀”。
“山東推進新型工業化,魯信創投將積極發揮金融資本的加速、放大作用,助推投資項目立足基礎優勢和發展趨勢,實現優化布局、改造提升,大力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痹隰斝艅撏饵h委書記、董事長王旭冬看來,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更是山東省的深厚“家底”。以金融創新之“進”,拓工業高質之“路”,將真正幫助山東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老底子”煥新顏
2023年實施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1.2萬個,建成全國首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國家級智能工廠數量、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指數居全國首位,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數量分別居全國第二和第三位……山東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近年來更是堅持工業經濟“頭號工程”定位,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夯實傳統優勢產業“家底”,塑強新興未來產業“引擎”。

“山東傳統工業從‘粗黑重’到‘高精尖’,走上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轉型之路。到2022年8月,山東被賦予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大使命,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加速推進智能制造的轉型升級步伐,展現出全新的潛力與活力!饼R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山東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山東應緊緊扣住高質量發展這個關鍵詞,不斷向“新”而行、逐“綠”而進、朝“智”而前,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求實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鄙綎|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穩健筑牢工業“根基”,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瞄準綠色低碳,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綠色根基。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要抓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發展機遇,結合產業發展實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系統推進產業結構高端化、能源消費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品供給綠色化,以綠色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敝苡陆ㄗh,山東搶抓時代機遇,還應該積極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超前布局,促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發展。下一步,山東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應不斷探索新路徑新模式,為山東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底氣”,真正讓“老底子”煥新顏。
記者觀察:打通山東企業進階成長之道
近年來,山東堅持把工業作為強省之基、興省之要,部署實施工業經濟“頭號工程”,高規格召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等重要會議,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方向,著力鞏固提升優勢產業,培強壯大新興領域,推動新型工業化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2023年,山東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1%,工業利潤增長24.4%,工業技改投資增長9.4%,能耗強度下降5.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突破50%,為新型工業化注入了新動能新優勢。
推進新型工業化,企業是主體,工業強企業必須強。需要堅持“抓大育小”,打造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型工業化企業體系,以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數據鏈等為著力點,推動形成協同、高效、融合、順暢的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生態,并通過梯度培育鏈主、專精特新等企業主體,激發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微觀主體潛力與活力。
對于有實力的規模較大的企業,應積極發揮大企業主力軍作用。在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上,仍需要進一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高端化工、有色冶金、能源等重點產業,提高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國內外較強市場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領航型”企業。同時,可充分發揮山東國有企業產業引導力強、與央企合作有天然便利性的特點,借助央企在技術、資金、管理、人才等方面優勢,補齊本省國有大企業在新型工業化發展中的“短板”。
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與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密不可分,優質中小企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中堅力量,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還應增強山東中小企業生力軍作用。當前,山東擁有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均居全國前列。山東優質中小企業發軔于傳統工業的路徑特征明顯,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長期專注于細分領域,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發展潛力大。從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要求來看,仍需要加快完善中小企業工作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優質高效服務體系,通過加強服務資源有效整合和“一站式”服務平臺的建設,大幅提高服務能力,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通進階式成長“快車道”。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