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加裝第一梯”施工現場 杜楊 攝
前段時間,《山東省推動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領域設備更新工作方案》印發,該文件明確今年山東加裝既有住宅電梯1500部,更新(改造、大修)住宅老舊電梯2000部以上。與此同時,居民的各種訴求、老舊社區落后的物業管理模式等,又成為加裝電梯的阻礙。
不過,業內還是進行了積極探索。比如山東泉順達裝配式智慧電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泉順達”),這家帶有“物聯網基因”的企業不僅施工了“濟南加裝第一梯”,還通過技術與模式的雙重創新,將電梯塑造為物聯網終端,大大提升了安裝效率,也為未來全新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
從通訊設備到建筑安裝的跨越
時間退回到2017年12月,段連存幾乎天天“釘”在濟南市英雄山路201號4號樓——“濟南加裝第一梯”的施工現場,緊張地跟蹤工程進度。
“工地位于既有住宅大院,施工需要顧及居民日常生活,現場非常復雜,導致進度被拖延。”他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據他回憶,“濟南加裝第一梯”工程從入場到驗收,持續了整整一個月,但在當時已屬高效。
那一年,濟南出臺相關政策,在全省率先啟動老樓加梯試點。恰巧段連存正參與山東建筑大學有關“既有建筑增設電梯”的科研課題,“通過加裝電梯可以幫助很多老人上下樓,同時這是一個難得的商機。”基于這種考慮,他成立了泉順達。
有趣的是,段連存本人并不是建筑業出身:在回山東創業前,他曾任華為WCDMA3G無線部分在全國聯通整網部署的技術問題處理總負責人。回山東創業初期,公司的主營業務也是通訊設備的安裝與運維。
不過當時的他并不知道,公司負責安裝運維的通訊設備會成為物聯網設備的雛形,相關技術更成為“智慧電梯”的靈感來源。
當時的電梯加裝尚屬新興行業,從業者眾多,既有電梯廠商,也有拼湊的團隊。不過泉順達的“起點”很高:憑借“既有建筑增設電梯”的科研課題,公司與山東建筑大學、山東建筑大學工程鑒定加固研究院、同圓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省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等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后來又引入了VR、點云掃描、BIM等業界頂尖技術,加速技術創新。
在泉順達辦公室,經濟導報記者通過中央監控系統遠程參觀了公司位于臨朐的裝配車間,只見原先要運到工地的鋼結構被送上流水線,后被組合成預制件。“得益于虛擬建造等技術,大量曾經需要在施工現場進行的工序,現在完全可以挪到車間,提前將建材裝配成預制件,再運到施工現場組裝,大大縮減了工期。”段連存介紹,目前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的施工周期,已經從“加裝第一梯”時的一個月,縮減到2周左右。
得益于技術創新,目前,泉順達獲得93項實用新型專利,發明專利5項,并在首次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就順利獲批通過。
圍繞“人的需求”進行創新
通過技術創新將施工周期減半,段連存強調,創新的目的是滿足“人的需求”。
“還是以加裝電梯現場施工為例,縮短施工周期,就是為了減少對居民正常生活的干擾,所以我們改善了將鋼結構等建材運到工地組裝的傳統施工方式,把部分工序挪到生產車間。”他表示,“今年我們還要升級生產線,上幾套工業機器人和激光切割機,進一步提升產線的自動化效率。”
這樣的技術創新還帶來了其他收益:得益于預制件的車間生產,泉順達的產品逐步從定制化加工過渡到了標準化生產,大大提升了施工質量、降低了成本。“經過估算,雖然標準化生產的制造成本略高于定制化加工,但得益于生產效率的提升,單個電梯的安裝成本反而更低。”段連存表示。
現在,泉順達的標準化經營理念結出了碩果:目前公司加裝了1000余部電梯,沒有一部因為質量問題被投訴;同時,山東省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的多項標準,主要依據就是泉順達的技術和經驗,可以說公司的企業標準已經被行業認可,并逐步成為制訂地方標準的依據之一。
不過“人的需求”總是五花八門,一開始,段連存也是疲于應對:“首先是電梯入戶的方案,為了照顧采光,很多電梯采用錯層設計;不少行動不便的用戶又希望采用平層設計,這種設計又嚴重影響采光。其次是費用分攤方案,有些業主愿意‘買斷’電梯,另一些則希望通過租賃的方式降低加裝門檻。”
秉承“滿足‘人的需求’”的經營理念,泉順達開始了多方協調:“我們提出為行動不便的住戶提供輪椅升降機,盡量平衡便捷與采光矛盾;根據建設成本核算電梯月租,從不同訴求中找尋‘最大公約數’。”段連存表示,“為了能讓更多人用得上加裝電梯,我們可算是操碎了心。”
“物聯網化”電梯呼之欲出
在不斷協調中,泉順達意外實現了技術與模式的雙重創新:一些用戶提出,希望電梯能開通“臨時權限”,以方便親友上門;還有一些用戶反映繳納月租不便,希望改為線上繳納。
這些反饋給了段連存很大啟發:如果能通過通訊設備,將電梯互聯到同一個平臺進行管理,這些訴求不就很容易解決了嗎?
憑借此前在通訊設備安裝運維領域的積淀,泉順達很快就實現了對電梯的“賦能”,“我們為電梯加裝高清攝像頭,方便業主‘刷臉’,也可以利用電梯既有的通訊、監控設備,將每一部電梯改造成為物聯網終端。”他介紹,“為每部電梯加裝物聯網終端的成本,僅有2000元至3000元。”
電梯的“物聯網化”很快就展現出了發展潛力:眾所周知,加裝電梯的既有住宅多分布于老式小區,甚少有專業的物業公司服務,電梯維保是個難題。而接手電梯運維的泉順達,專職電梯維保人員有限,必須提高電梯維保效率。
于是,泉順達開始嘗試將電梯進一步“物聯網化”,讓電腦監測、上傳數據,使后臺可以掌握大量電梯的運行情況;一旦發生故障,會自動發送代碼給后臺,值班人員可以第一時間判斷電梯的故障原因。
“發送故障代碼,極大提升了維保效率:維保團隊甚至可以直接遠程嘗試故障排除;同時,也可以在駐地提前準備好零配件,這樣到達現場就可以第一時間維修。”段連存介紹,目前,泉順達正在編寫自己的電梯故障代碼,未來也希望推廣到全行業,提升全行業的電梯維保效率。
“所謂的互聯網精神,本質就是共享。”作為一個“老IT人”,段連存對電梯的“物聯網化”有著自己的理解,“未來,我們可以開放我們的平臺,歡迎物業公司等電梯管理方參與進來,既可以通過我們的平臺來監控自己的電梯,也可以將電梯運維交給其他團隊,甚至可以將電梯的部分維保業務放到平臺上,讓更專業的電梯維保團隊‘接單’。”
段連存認為,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老樓需要加梯,導致越來越多的電梯需要專業運維;另一方面,老齡化又導致人力資源緊張,現有的電梯運維模式也越來越無法適應多變的需求。“從社會與大眾的需求看,電梯‘物聯網化’勢在必行。”他如是總結。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