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山東綿長的海岸線上,海藍與綠碳交織,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藍碳,即海洋碳匯,呈現出風生水起之勢。
近日,山東威海榮成海洋發展集團(下稱“榮成海發集團”)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攜手,通過競標獲得2024年威海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的海草床修復工程建設資格,標志著又一個藍碳項目落地。新“藍”海如何變成真金白銀?前景幾何?
碳封存生態系統讓海洋生物棲息
按照計劃,榮成海發集團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將在榮成桑溝灣海區修復鰻草500畝,項目總投資超5000萬元。這也是榮成海發集團爭取的第二個重大海草床修復工程項目。

圖為威海桑溝灣,位于膠東半島最東端,去年獲得國家級“美麗海灣”稱號。
海草床、紅樹林、珊瑚礁并稱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態系統,是國際公認的碳封存生態系統之一。海草床能為眾多的海洋生物提供棲息、覓食、產卵和育幼等場所,是重要的藍色碳匯。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榮成海發集團積極參與海洋生態保護及修復項目建設,現已成為當地海洋生態建設的主力軍。今年7月份,榮成海發集團與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合作,承接了威海榮成市海草床生態修復項目,項目計劃在3年時間內于桑溝灣海區修復鰻草500畝,項目總經費為3598萬元,且由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全額支持。
榮成海發集團計劃打造海洋碳匯經濟全產業鏈,優化產業布局,發展生態型海洋育苗、養殖產業,培育和壯大以“減排增匯”為核心的海洋牧場、海洋生態旅游、休閑漁業、碳匯技術服務等藍碳產業。
截至目前,榮成海發集團規劃建設的萬畝海洋牧場項目進入實施階段,這一項目將依托榮成院夼漁港合作開發海上休閑旅游與海洋牧場綜合項目,挖掘榮成市山海文旅資源。同時,為推動威海市海水育苗產業整合與示范引領,該公司還計劃在成山鎮建設一處現代海洋苗種繁育基地,項目占地約250畝,育苗水體8萬立方米。這些舉措將實現海洋生態與經濟效益的和諧共生。
70萬畝濕地預計年藍碳交易1200萬元
藍碳不止潛在深海。濱海濕地是由沿海鹽沼濕地和紅樹林組成的濕地生態系統,亦是固存藍碳的寶藏區域。經濟導報記者從柏能新能源(深圳)有限公司(下稱“柏能新能源公司”)官微獲悉,7月15日,山東黃藍生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與該公司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減排與碳匯項目舉行了簽約儀式,雙方將共同對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濕地碳匯資源進行核算、開發、管理和交易,爭取年內完成交易預售,2025年10月底之前完成濕地開發交易全流程。

該項目將全面梳理濕地資源,并進行分類管理,在濕地碳資源梳理的基礎上,通過與專業的碳資產開發機構合作,形成前期零投資和短周期的開發模式,確立標準化的開發、交易流程,打造全國濕地碳匯開發示范基地。根據實地勘測,首期擬選取修復成果明顯、生物多樣性優良的70萬畝濕地作為項目開發的實際面積,預計可實現年交易額1200萬元。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副主任劉靜表示,相信此次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減排與碳匯項目的開發與交易,會對整個國際市場的藍碳開發及探索產生重要影響;并且帶動海洋碳匯交易市場,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反哺濕地建設,反哺生物多樣性的改造,為海洋產業發展提供新動力。
經濟導報記者從東營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獲悉,黃河三角洲濱海鹽沼總面積約157.10平方千米,以檉柳、蘆葦和鹽地堿蓬為主要植被。根據初步計算,黃河三角洲濱海鹽沼生態系統碳儲量達44萬余噸,黃河三角洲自然鹽沼濕地年均碳匯能力超過3萬噸,特別是檉柳具有很強的耐鹽、抗旱、耐淹的生物學特征,廣泛分布在內陸鹽堿地和我國北方濱海濕地、灘涂。
柏能新能源公司執行董事張鵬表示,此次藍碳項目的合作不僅代表了技術和行業的最前沿,還承載著應對當前和未來挑戰的重要使命。航空、石油和制造領域一直是世界經濟的支柱,該項目有望為這些關鍵行業提供持久的、高度創新的解決方案。柏能新能源公司期待與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行業領袖共同合作,攜手塑造一個更具創新和可持續性的未來。
威海領跑 多市探路
碳匯交易是實現藍碳生態產品價值的主要方式。7月底出爐的《全國碳市場發展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4.42億噸,累計成交額249.19億元,碳排放交易市場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認為,“相較于強制性限產限排,碳排放權交易機制通過市場手段配置碳排放資源,企業減排方式更加靈活,更有利于促進行業減排!

在威海南海新區海岸帶,火焰般跳動的堿蓬、翠浪般翻涌的檉柳,繪成一幅壯觀的生態美景。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市海洋生態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海洋碳匯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太平洋學會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分會會長趙明波,親手“種”下了這樣的美景。香水河海岸帶生態修復示范基地、藍碳鹽生植物實驗基地、東浪暖藍碳小鎮濱海生態種質繁育與開發利用基地、鹽生植物種質資源(文登澤庫)繁育與開發利用基地、海陽核電溫排水區實驗基地等總面積約4500畝的基地接踵建成,且圍繞鹽生植物種質資源繁育與開發開展研究。趙明波和團隊選育了近20種耐鹽堿高效固碳品種,修復岸堤、濕地約26萬平方米。在他們的努力之下,威海的藍碳研究走在了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前列。
來自威海市海洋發展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威海全市貝藻類養殖產量約209萬噸,相當于儲碳15.27萬噸;全市鹽地堿蓬濕地面積達到8200余畝,儲碳7000余噸;榮成農商行等6家金融機構購買天鵝湖海草床碳匯量338.7萬噸,用于實現營業網點碳中和;全市海草年育苗能力超過2000萬株,綜合實力全國領先,全市海草床7000畝,儲碳6.48萬噸;累計實施海域海島海岸帶“藍色海灣”等53個海洋生態修復項目;在全國率先發放總額2000萬的“海洋碳匯貸”;落地國內首款商業性海草床碳匯指數保險——“海草床碳匯指數保險合同”,該險種以海草床碳匯富余價值(包括固碳經濟價值和修復成本等)作為補償依據,以海草床因特定海洋環境變化造成的碳匯減弱事件為保險責任,充分保障海草床固碳的生態效益和經濟價值。
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叢永平介紹,海洋碳匯保險和貸款的目的,一個是保障固碳效果,一個是將固碳效果轉化為資金。這些創新貸款與險種的開發應用,是碳匯價值多元轉化的金融嘗試,對擴大海洋資源利用、推動綠色金融創新、推動山東省海洋生態高質量發展具有開拓性意義。“我們正在為更多涉海企業申請‘海洋碳匯貸’提供碳匯計量與評估報告,讓藍碳由‘價’變‘有價’的路徑更加清晰。”叢永平說。
不只威海和東營,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煙臺、濰坊等山東多市都在借助海洋生態資源優勢力推藍碳經濟,探索藍碳交易平臺和藍碳金融產品,提升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山東《現代海洋產業行動計劃(2024—2025年)》明確,“推進全省海洋碳匯資源、碳儲量、碳匯量和增匯潛力調查評估,積極探索藍碳產業發展的山東經驗!闭咧С帧⒀睾3鞘刑铰,山東藍碳經濟加速走向深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