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石大勝華(603026.SH)日前發布公告稱,公司第四次臨時股東大會將于8月30日召開,會議的第一項議案涉及公司及子公司開展的期貨套期保值業務。2024年以來碳酸鋰價格接連下滑,廣期所主力合約LC2411年內累計跌幅最高超過40%,故石大勝華也要開展商品期貨套期保值(即期貨套保)業務,以有效降低原材料市場價格波動風險。
近來,各上市公司積極開展期貨套保業務。期貨專家表示,期貨套保業務不僅可以幫助企業規避市場風險,同時也可以緩解原材料價格波動時產業鏈上下游的結構性矛盾,促進產業穩定發展。
期貨套保僅限原材料
石大勝華對于期貨套保業務的相關表述始于8月15日,當日該公司連發多條公告,表示將開展“與公司生產經營有直接關系的碳酸鋰期貨品種的商品期貨套期保值業務”,并附帶了可行性分析報告。
其中,《石大勝華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制度》(下稱《管理制度》)闡明,該公司開展的期貨套保業務,是“以規避生產經營中使用的主要原材料價格波動所產生的風險為目的”“實現抵消現貨市場交易中存在的價格波動風險,以此達到穩定采購成本的目的”。
就在8月15日,廣期所碳酸鋰主力合約LC2411的價格再創歷史新低,盤中觸及每噸71800元。
作為新能源汽車和儲能領域的核心原材料,碳酸鋰近年來供過于求。截至8月23日收盤,廣期所碳酸鋰主力合約LC2411報收每噸73350元,當日跌幅達到4%,年內累計跌幅最高超過40%。
濟南某期貨公司碳酸鋰品種負責人表示,像碳酸鋰這樣的原材料價格下跌會導致整條產業鏈的上下游出現結構性矛盾。通俗來講,如果原材料未來看跌,那么上游供應者會傾向于加快進度;下游加工者則傾向于延緩進度,以期用更低的價格采購原材料。此舉勢必造成原材料積壓,成品甚至中間產品供應不足。
“期貨套保業務有助于維持產業鏈穩定。通過期貨套保,上游可借賣期保值來減小風險,下游對購進的原材料可以進行買期保值,讓價格波動盡量不影響生產進度。”上述期貨公司人士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石大勝華表示,公司期貨套期保值業務只能以規避生產經營中的商品價格風險為目的;同時,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的品種限于公司生產經營所需的原材料。其在公告中還表示,“公司及子公司開展套期保值業務的保證金金額上限不超過人民幣2400萬元或等值其他外幣金額,任一交易日持有的最高合約價值不超過人民幣1億元或等值其他外幣金額。”
是否擴大范圍待觀察
經濟導報記者檢索發現,近來各上市公司積極開展期貨套保業務。有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已有超200家A股公司宣布開展期貨套期保值業務。
其中,既有像石大勝華這樣原材料價格波動直接影響經營業績的企業,也有像神農集團(605296.SH)因原材料(即豬飼料)和成品(即生豬)的價格波動影響到經營業績的企業。神農集團因此在《關于調整商品期貨期權套期保值業務相關事項的公告》明確表示,該公司的期貨交易品種不僅有農產品(包括但不限于玉米、豆粕、豆油等,可視為原材料)期貨,還有生豬(可視為成品)期貨。
上述期貨專家提到,很多企業在面臨原材料和成品價格雙重波動時,為規避風險還會采取“只賺取加工費”的經營策略,“即不管上游原材料和下游產品的現貨價格,企業只按照訂單數量收取加工費用。這是一種非常穩妥的經營策略。”
實際上,經濟導報記者此前采訪過濟南的一家生豬養殖企業,該企業存欄的全部生豬都由溫氏股份(300498.SZ)“寄養”,包括仔豬、飼料、藥物甚至獸醫都是后者提供的,生豬出欄時按頭而非生豬價格結算費用。該企業負責人表示,這種模式能將企業經營風險降至最低,但同時利潤也被壓到最低。
目前,石大勝華以“持有的最高合約價值不超過1億元”的金額來試水期貨套保,未來交易品種是否會從“限于公司生產經營所需的原材料”,發展到同樣開展期貨交易的“成品”以及“中間產品”?其會不會試水上述“只賺取加工費”的經營策略?截至經濟導報記者發稿,石大勝華方面暫未回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