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于婉凝
8月26日上午,中共山東省委舉行新聞發布會,對中共山東省委十二屆七次會議精神進行解讀。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當好排頭兵的意見》(下稱《意見》),釋放出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強烈信號,標志著山東駛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意見》通篇堅持高定位、高質量、高標準,著力將‘排頭兵’打造成新征程上山東改革最顯著的標識、最有力的指引,提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著力打造北方地區經濟重要增長極……”山東省委常委、秘書長、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省委財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省委新聞發言人范波表示。

謀劃一批山東特有的改革事項
“排頭兵”,意味著要在落實重大國家戰略上先行示范。《意見》充分體現了全面性,突出重點領域,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安排經濟領域改革任務條目最多。在任務安排上,詳略得當,不追求平均用力,突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舉措。
據范波介紹,《意見》聚焦國家所需、山東所能、群眾所盼,部署彰顯山東特色的改革任務。謀劃提出了一批山東特有的改革事項,像自貿試驗區海洋經濟集成改革、上合示范區綜合改革、構建國際物流大通道等;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改革事項,像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面釋放數實融合效能等;提出開展試點、試驗、示范、先行等一批先行先試的改革事項50多項,像要素市場化綜合改革試點、制度型開放示范區、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美麗中國先行區等。這些改革舉措,山東特色濃、改革味道足,必將有效激發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
圍繞“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當好排頭兵”,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部署了未來五年全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涉及的改革事項數量多、領域廣、覆蓋全。省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張祚亭介紹,具體工作中,將著力從“壓實責任、提升標準、系統集成、健全機制”四方面用力。
其中,在提升標準方面,將聚焦“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當好排頭兵”,主動加強對上溝通,主動對標先進省份,主動支持基層創新,推出一批走在前列、先行示范的改革舉措,打造一批具有山東特色的改革典型、改革品牌,形成一批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
在系統集成方面,將強化系統觀念,注重增強目標的一致性,加強對改革任務的整體性謀劃、一致性評價,確保改革目標相互兼容;注重增強措施的協同性,加強對跨領域、跨地區、跨部門改革事項的協調,引導各地區各部門把握改革舉措的內在關聯性,協同高效推進改革;注重增強效果的集成性,在重點領域推出一批集成性改革舉措,發揮政策疊加效應,形成務實管用、可感可及的制度創新成果,增強改革整體效能。
《意見》堅持問題導向,緊扣事關山東長遠發展的關鍵領域精準發力,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例如,聚焦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提出服務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配置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等改革舉措;聚焦解決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提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完善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機制等改革舉措;聚焦解決風險防范化解的重點弱點問題,提出健全國家安全工作體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等措施,積極防范化解地方債務、房地產、金融等重點領域風險,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深化改革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
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獲批兩年來,山東搶抓機遇、先行先試,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孫愛軍介紹,這次省委全會把前期探索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上升到制度機制層面,充分體現到深化改革的《意見》中;同時圍繞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重點領域,作出新的部署,提出一系列引領性、示范性強的重大改革舉措,必將推動先行區建設向更高水平、更深層次邁進。“我們將結合實際細化改革舉措,推動出臺加快先行區建設的意見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促進條例,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塑強新優勢。”孫愛軍表示。
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塑強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動力引擎的關鍵路徑。孫愛軍表示,山東將建立完善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科研攻關機制,每年組織實施100項左右重大科技創新項目、60項左右重大產業攻關項目;這些項目,90%以上由企業牽頭實施,讓企業成為創新的“主角”,從而推動科技成果快速孵化轉化、催生新質生產力。
同時,進一步強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統籌。一方面,建立完善產能整合轉移機制,布局實施一批重大石化項目,建設沿海精品鋼基地,推動這些傳統優勢行業向發展基礎好、區位條件優、生產成本低的區域集聚,打造世界級的產業集群。另一方面,分類完善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政策支持體系,推動有條件的市打造人工智能、集成電路、低空經濟等產業示范高地,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在布局新賽道上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山東省獲批國家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示范區,孫愛軍表示,省發展改革委將以此為抓手,在深化能源結構調整上探索突破路徑。尤其是,進一步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的體制機制,在核電、海上風電、集中式陸上風電等領域,推出更多優質項目,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拓寬投融資渠道,推動新能源跨越發展。
山東還是全國8個碳排放雙控先行探索地區之一。孫愛軍表示,山東將用好碳達峰試點等政策,在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企業項目碳評價、發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試,形成一批典型改革經驗。同時,研究促進綠色環保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擴大綠色產品供給;進一步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倡導低碳生活新風尚,凝聚形成全社會共同支持和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在搭建高能級開放平臺上持續發力
圍繞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意見》亦進行了一系列安排。第五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將于8月27日在青島開幕,峰會作為高能級開放平臺的效應已持續顯現。據山東省商務廳黨組書記、廳長陳飛介紹,山東作為對外開放大省,將重點在聚焦聚力建設好制度型開放示范區、持續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優化提升外商投資環境三方面發力。
據悉,山東自貿試驗區建設5年來,實際使用外資、進出口年均增長分別達到20.6%和17%,180余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全省得到復制推廣。上合示范區“四個中心”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圍繞物流、貿易、投資等7個領域,累計推出100項制度創新案例。
陳飛表示,下一步,山東將以更大力度開展先行先試。例如,推動重點領域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上同國際規則更高水平對接,建設好制度型開放示范區,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全省改革開放“試驗田”和經濟發展“增長極”的作用;推動自貿區海洋領域集成政策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這項改革得到了國家部委的支持,正在積極推進;推進上合示范區綜合改革,打造富有上合特色的制度創新體系,為區域合作與發展注入“上合之力”。
在優化提升外商投資環境方面,山東把高質量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增后勁的關鍵舉措。目前,全省正在經營的外資企業有1.9萬余家,累計236家世界500強投資設立了934家企業。全省2700余家規模以上工業外資企業,以占全省規上工業企業7.7%的數量,貢獻了約14%的營業收入、16%的就業和24%的利潤。
下一步,山東將在搭建高能級開放平臺方面持續發力,把青島峰會、儒商大會、港澳山東周、新加坡山東周等重要平臺,打造為擴大國際交流合作、集聚全球優質資源的重要載體;將持續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健全開發區東西共建合作機制,讓開發區真正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主陣地”和“強引擎”。
陳飛表示,將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全力做好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的“減法”、優化營商環境的“加法”,吸引更多跨國公司走進山東、深耕山東,不斷提升外資企業的獲得感、滿意度,在務實合作中攜手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