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作為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支持設立的實體性新區,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下稱“起步區”)發展備受矚目。8月15日上午,起步區舉行“深入貫徹落實黃河國家戰略,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經濟導報記者從會上獲悉,起步區因地、因時制宜,加快推進生態建設,高標準建設綠色智慧宜居新城區,一幅大美的新城畫卷已徐徐展開。

田園新城藍綠交織
“城市副中心”“藍綠交織”,這是伴隨京津冀、河北雄安新區等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兩大熱門詞匯。今天,這兩種說法也落在了起步區的生態空間布局中。
“城市建設總體遵循‘南城中鎮北鄉’的城市空間布局,自黃河向北眺望,由都市園林逐步融入綠野田園,打造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起步區管委會建設管理部副部長于宗曉表示。
起步區科學謀劃布局,通過系統梳理城市生態格局、統籌謀劃城市發展脈絡、著力構建綠色宜居的生態空間,規劃藍綠空間占比達70%以上。
居民是城市的細胞,也是城市的靈魂。起步區錨準發展定位,著力打造宜居宜業的新城新貌。例如,著力打造宜居生活新場景。將黃河大堤打造成集防洪固堤、生態保護、自然景觀和健身休閑于一體的城市綠色廊道,打造了油菜花、油葵等“網紅打卡地”,形成了兼具觀賞價值與經濟效益的高標準農業景觀;以崔寨再生水廠等項目為依托,綜合考慮片區內的服務人群,深化生態場景應用,打造趣味休閑、科普教育、樂活康養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主題公園,在降低“鄰避效應”的同時,助力片區形成高品質生活圈。

此外,起步區著力打造城市生活新品質。聚焦城市副中心示范區,加快推進鵲山生態文化區(一期)規劃建設,科學統籌山水、綠地、園路、廣場以及能源、建筑等因素,打造集活力、時尚、人文、生態、服務于一體的復合型高品質城市公共空間。聚焦水域、林地、城市綠地等空間為載體開展全域增綠行動,實施國省道、高速公路、高鐵沿線防護林帶建設,累計開工生態保護類項目60余個,全區綠地面積達258萬平方米,全區植被覆蓋狀況總體呈改善趨勢。
“當前起步區工作重心已從高水平規劃轉向高質量建設,一幅大開大合的寫意圖,正在一步步打磨成為精工細琢的工筆畫。”起步區管委會規劃和自然資源部副部長牛曉羽表示。
采訪中經濟導報記者獲悉,起步區通過聚焦示范項目引領,推動“1+4+16+N”高水平規劃轉向高質量建設。

8月開始,位于起步區的綠色低碳車網互動充換電示范站轉入試運營,讓起步區成為國內一流車網互動充換電示范高地。國家電網濟南供電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車網互動示范站,整個示范站按照“三區一站”進行規劃,建有車網互動區、零碳示范區、商業快充區和儲能式換電站,是一座技術先進、要素齊全、場景豐富的國內一流車網互動充換電示范站。
示范站內配置的導軌式移動充電樁,為老舊小區、商超、辦公區的共享充電場景帶來十分可行的解決方案;自動駕駛充電寶(充電小寶)在示范站滿充狀態下,為車主提供移動補能服務;容量為400千瓦的儲能式寶電車(充電大寶),為應急救援帶來快速充電服務;零碳示范區光伏發電年發電量50萬千瓦,可滿足示范站內各類設施46.8萬千瓦的年用電量……這個示范站,成為電力與交通、城市等深度融合的典范,體現了起步區在綠色、低碳、智能化方面的探索與引領。
數字賦能,“云上新城”更智慧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已然成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發展數字經濟的關鍵支撐。8月7日,2024年濟南市上半年城市管理綜合考評成績放榜,起步區以99.80分位列全市第二,獲評優秀等次。這是起步區城市管理精細化、智慧化的具體體現。
例如,為了解決垃圾收運與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起步區在城區核心區規劃建設了山東首座地下花園式生活垃圾分類中心,成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新封面”。

起步區不止搭建起園林新城,還通過搶抓數字化發展機遇,“輕裝上陣”,加快建設“云上一座城”。
起步區管委會數字城市部部長助理李學民介紹,起步區充分發揮數字化轉型的后發優勢,全面推動起步區全領域、全方位數字化轉型。
例如,以打造全省孿生城市示范區、黃河流域智慧城市典范為目標,起步區運用孿生技術驅動起步區“規、建、管、運”全生命周期數字化建設,提升“孿生底座+能力中樞+全域應用”三位一體的“城市大腦”智能中樞,打造“全面感知、同生共長、數實融合、瞬時響應”的“云上之城”。
起步區數字孿生平臺,整合了現有建筑信息模型、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實景三維等要素,完成對全域CIM2精度及12平方公里CIM5精度外立面模型建模。高精度復刻管委會創新中心、會展中心等標志性單體建筑,實現區域場景的晝夜光照變化、四季更迭及多達13種天氣效果的逼真模擬。該平臺的建設將數字技術與城市管理深度融合,推動城市管理決策過程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平臺還聚焦基層數字動態管理,集合規劃、民生、醫療等多領域數據,服務基層智慧化管理,實現一圖感知、一鍵直達的數字治理。
聚焦產業發展態勢感知,數字孿生平臺融合園區、項目地塊、樓宇等數據,關聯入駐企業,多維度呈現產業分布,服務產業導入,推動實現精準招商。聚焦重點區域進行智慧分析,以黃河國際會展中心、黃河體育中心等區域為試點,打造AR實景地圖應用,服務重大賽事活動。
下一步,起步區“云上一座城”建設將加快推進,圍繞部門主責主業構建業務“一張圖”,深入打造規劃建設、產業發展等智慧高效、整體智治的特色應用場景,賦能起步區高質量發展。
跨河,“黃河新城”崛起
一條黃河,曾羈絆了濟南“北起”的步伐。今天,跨河多通道,讓起步區“黃河新城”拔地而起。


G104京嵐線濟南黃河公路大橋,近日已完成了主體建設,主線通車進入倒計時。G104京嵐線濟南黃河公路大橋工程起于歷城區濟華路與二環東路交叉口以南約500米,終點位于起步區大橋街道山后陳家以東與G220平交。項目全長7.748公里,設黃河特大橋一座、互通立交兩處,采用雙向八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80公里/小時。其中主橋長1028米,與老橋并行布置,新橋上層采用雙向8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下層采用雙線軌道交通,預留軌道交通7號線通道,是山東省首條穿越黃河的軌道交通線路。項目建成后將滿足濟南市“攜河發展”戰略需求,實現濟南市城市主中心、CBD副中心與起步區核心區域的快速交通聯系,支撐黃河兩岸經濟高效、一體化發展。
于宗曉介紹,今年上半年,建設管理部推進交通、生態、配套“三優先”及安居工程,為起步區城市崛起、產業引進、人才引入做好保障。
經濟導報記者從濟南市城鄉交通運輸局獲悉,濟南黃河齊魯大橋、黃河大橋復線橋、濟濱高鐵(308國道)公鐵兩用橋、濟南黃河黃崗路穿黃隧道、濟南黃河航天大道隧道這5處跨黃通道加快建設中。
其中,黃河大橋復線橋進入收尾沖刺階段,預計年內將具備通車條件;濟南黃河齊魯大橋將于年底完工并具備通車條件;濟濱高鐵(308國道)公鐵兩用橋計劃2026年9月完成建設;濟南黃河黃崗路穿黃隧道計劃2026年9月具備通車條件;濟南黃河航天大道隧道預計2027年9月具備通車條件,全部建成后跨黃通道平均間距縮小到了2公里。
按照前期規劃,濟南還將謀劃推進奧體西路通道、臘山通道、順河通道、東城通道等跨河橋隧,以及鵲山通道、華山通道、藥山通道等跨河慢行通道。現有過黃通道16處,未來濟南將形成30余座跨黃交通通道,起步區的跨黃通道將達到18條。
跨河通道拓寬了城市空間,讓一城南北真正形成區域發展一體化。
新聞同期聲|起步區“新時代現代化田園城市”解讀

8月15日,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深入貫徹落實黃河國家戰略,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起步區管委會規劃和自然資源部副部長牛曉羽就“中國式現代化田園城市”進行解讀,并介紹了大橋組團城市副中心示范區的建設和進展情況。
牛曉羽介紹,“新時代現代化田園城市”是起步區聚焦建設實施方案中提出的“五個著力”發展要求,在著力創新城市發展方式方面從理論到實踐進行的系統探索,是起步區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的創新之舉。
“新時代”體現的是面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現代化”對標“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要求,“田園城市”則是基于起步區現狀生態藍綠基底,師法自然,以系統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為準則,充分體現并融合城鎮和鄉村優勢,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
基于以上思考,起步區全面堅持“新時代現代化田園城市”理念,構建集“田野風光、園林景致、品質城郭、活力市井”于一體的希望之城和幸福之城。
“田”是指以綠色為本底、以低碳為約束,實現農業生態效益突出,耕地景觀優美,營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野風光。“園”是指以綠道水網為紐帶,以公園綠地為亮點,實現山水生態格局穩固,全域綠意盎然,營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園林景致。“城”是指以活力街區為引領,以服務設施為帶動,實現生活舒適便捷、品質優越,打造“十里長街市井連”的品質城郭。“市”是指以創新驅動發展,以資源激發引力,匯聚人才力量,引爆特色產業,實現人與城共同成長,形成“明日輝煌聚人才”的活力市井。
為保障“新時代現代化田園城市”目標理念在起步區全域全要素國土空間和各層級規劃體系中傳導落實,起步區加快改革創新力度,開展了“新時代現代化”田園城市的規劃導則研究,構建面向四大目標領域的“10化目標體系+30項規劃導則+93條實施細則”的引導體系。
與此同時,充分考慮新區建設需求,在規劃與建設的壓茬推進中采用規劃-實踐-反饋的動態機制,探索“新時代現代化”田園城市的新型規劃實踐路徑,不斷完善導則內容。

關于城市副中心示范區建設,牛曉羽介紹,截至目前,示范區2024年陸續開工博覽園內泉韻水坊、鵲華中和苑、生態修復等重點項目,鵲山生態文化區(一期)進入全面建設階段;推動黃河大道二期、鳳凰新街、都市陽臺東組團配套道路等項目建設,進一步織密示范區連通路網;加快推進總部立體城、國際學校、整合型專科醫療中心市級功能場館等一批標志性項目建設,逐步向“塔吊林立”的建設場面邁進。(導報記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