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科技成果轉化,是要實現從科學到技術、從技術到經濟的過程,具有很高的挑戰性。暢通從“書架”到“貨架”的路,須瞄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這一目標,形成合力。

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下稱“前沿院”)是北京理工大學和濟南市政府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自2020年7月10日正式運營以來,始終秉承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以人才鏈為基,提升教育鏈、強化創新鏈、優化產業鏈,探索出一條具有前沿院特色發展的新模式,持續推動“四鏈”融合發展。
首先,應以高能級平臺為抓手,助力人才勢能集聚。
作為校地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前沿院以高質量成果轉化為目標,以高能級平臺為抓手助力人才集聚,通過與國家戰略、城市定位、優勢產業、企業需求相結合,聚人才隊伍、聚科創平臺、聚產業項目、聚國際合作,實現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發展,實現從0到1的前沿顛覆性創新、從1到10的漸進式創新、從10到100的推廣式創新,構建“人才+科研+產業”的多維度平臺,最終成為面向成果轉化的多維度、全生命周期的梯度平臺。
擁有強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不斷壯大國際頂尖科技人才隊伍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本要素之一。山東各地與成果轉化平臺應堅持“人才—科研—產業”統籌發展,以人引項目、以項目促產業、以產業聚人才。青年科研人員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生力軍,也是科技創新政策的受益者,依托高能級平臺,前沿院還構建了“三級九層”的人才梯隊。尤其是面向工程化實施,創新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新范式,加快培養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工程創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其次,應從解決市場需求、企業痛點為出發點,落實高質量成果轉化。
為科技創新搭建起更高舞臺,圍繞四大主導產業和標志性產業鏈重點發力,持續產出優質技術成果,前沿院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立足點,圍繞山東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鏈群,瞄準企業發展中遇到的痛點問題,利用校地共建優勢,實施“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形成“有組織、高質量、高效率”的成果轉化路徑,實現了從“推銷”到“營銷”的范式轉換,從注重科研需求轉變為注重企業需求,從單兵突進轉變為系統推進,從買賣關系轉變為伙伴關系。截至目前,已與山東高速、浪潮、臨工重機、濟南二機床等山東省優質企業形成合作近百項,聯合共建實驗室16家。
此外,還應更好地讓科技成果“紙變錢”,助力山東科技大市場建設。前沿院以積極解決渠道堵點為導向,多方位對接優質合作資源,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提升成果轉化的質量和效益。針對市場成熟、前景明確的成果,支持創辦學科性公司,實行“成果作價入股+股權獎勵+科研人員現金投資”模式,形成風險共擔意識,更好更快地推動專利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通過不斷創新機制,前沿院已經探索打磨出“前沿院成果轉化模式2.0”。通過借鑒模式,山東應以人才為基礎,持續打造“成果轉化+梯度培育+產業聚集”的產業培育鏈,在集聚高質量人才、產學研深度融合、提供有效技術供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自身資源融合優勢,力爭成為國際一流綜合性創新平臺和全國深具影響力、競爭力的成果轉化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