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配電網建設是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支撐。近日,隨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國家數據局聯合印發《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下稱《行動方案》),意味著我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邁出了新步伐,從“用上電”到“用好電”,亟待突破的難題也將迎解。
一邊是新能源裝機的規模上量,一邊是部分地區配電網絡建設的“滯后”,配電網的承載力,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挑戰。《行動方案》提出,2024年到2027年將重點開展9項專項行動,從源、網、荷、技術等多個方面,為綠電“保駕護航”。
例如,在技術側上,《行動方案》提出要針對系統運行需求應用構網型控制技術,提升電網支撐能力的總體要求。例如,要因地制宜配置構網型設備。要明確不同地區電網運行的主要矛盾,在沙戈荒等高比例新能源外送地區可配置構網型技術設備抑制暫態過電壓,在負荷中心可配置構網型技術設備提升系統短路容量,在弱交流電網可試點配置構網型設備提升保供能力和有功快速調節能力。對電力設備廠商而言,加大長距離新能源輸送電力技術的研發和投入,將有更好的發展機遇。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的規模超過1000萬臺,充電基礎設施服務網絡正在擴圍。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網絡拓展行動是《行動方案》9個專項行動之一。《行動方案》明確:完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加強電動汽車與電網的融合互動。可以預見,下一步,“兩區”(居住區、辦公區)及“三中心”(商業中心、工業中心、休閑中心)的充電樁布局將加密,農村地區也將迎來充電樁“落子”潮;對新能源汽車廠商而言,電動汽車與能源轉型融合技術將會是新的競逐點。
新形勢下,現有配電網建設改造原則已不能適應配電網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行動方案》完善市場與價格配套機制,進一步推動電力市場經營主體向多元化過渡,支持分布式新能源、新型儲能、電動汽車和微電網等新興經營主體獨立平等參與電力交易,為綠電發展壯大拉開大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