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于婉凝
歷時多個月調查,未名醫藥(002581.SZ)及前實際控制人、前董事長潘愛華等人的信披違規行為被揭露。
8月2日晚間,未名醫藥發布公告稱,8月1日,公司收到證監會出具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因未按規定披露關聯方及非經營性關聯交易、未按規定及時披露重要合同及合同履行的重大進展,證監會決定對未名醫藥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以310萬元罰款;時任未名醫藥董事長潘愛華受到警告,并罰款240萬元,證監會同時對其采取10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前董事長隱瞞關聯交易和重大合同
《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未名醫藥的信披存在兩項問題,其中一項便是未按規定披露關聯方及非經營性關聯交易。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潘愛華作為未名醫藥實際控制人,指使未名醫藥向關聯方劃轉資金,并對相關交易進行隱瞞,導致未名醫藥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相關定期報告存在重大遺漏。
上述非經營性關聯交易的累計發生額約達9.54億元。其中,有兩筆關聯交易值得關注:一筆是未名醫藥下屬子公司通過銀行承兌匯票背書等方式,為潘愛華實控的北京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償還4.2億元債務;另一筆是2018年2月,未名醫藥全資子公司未名生物醫藥有限公司(下稱“廈門未名”)以預付采購款名義,通過相關公司銀行賬戶,向股東王和平銀行賬戶轉入1800萬元。據悉,王和平是未名醫藥持股5%以上的股東,早在2010年時就作為戰略投資人入股未名醫藥。
另一項問題是未按規定及時披露重要合同及合同履行的重大進展。而該重大合同,則是2022年5月前后,杭州強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杭州強新”)對廈門未名的“隱秘增資”交易。
北京科興相關訴訟落地
上述“隱秘增資”事件,涉及到未名醫藥與其參股子公司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下稱“北京科興”)之間的股權糾紛。
2022年5月,未名醫藥前董事長潘愛華借助杭州強新以約28.9億元取得廈門未名34%股權,而當時的廈門未名直接持有北京科興26.91%股份。但對于該交易,未名醫藥的董事會未做審議,甚至未名醫藥大部分董事直至工商變更完成才知情。
2022年10月,即在發現潘愛華等人的舉動之后,未名醫藥發布公告稱,廈門未名持有的北京科興26.91%股權全部劃轉至未名醫藥,股權劃轉完成后,未名醫藥直接持有北京科興26.91%的股權。截至2023年8月29日,前述工商備案變更登記已完成。
另據未名醫藥今年2月19日晚間公告,公司收到的《刑事判決書》顯示,一審判決下,公司前董事長潘愛華等3名被告的職務侵占罪及挪用資金罪已坐實,判決追繳杭州強新非法占有的廈門未名34%股權,返還未名醫藥。
截至目前,在未名醫藥現任管理層的積極協調與推動下,圍繞北京科興的訴訟紛爭已基本塵埃落定。今年5月,未名醫藥還發布公告稱,收到北京科興分紅款項約2.15億元,公司相關人士表示,“上述分紅款有助于改善公司現金流,對公司合并報表凈利潤無影響!
上半年凈利潤預計為虧損
未名醫藥近期披露的2024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歸母凈利潤預計虧損2300萬元至4200萬元,同比減虧;扣非凈利潤預計虧損2040萬元至3940萬元。
談及業績變動的原因,未名醫藥方面表示,公司虧損原因主要為公司投資收益減少。
2023年及今年一季度,未名醫藥營業收入均實現正向增長,分別實現4.30億元及8380.4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0.36%、10.85%;歸母凈利潤均為負值,分別為-3.32億元和-2770.41萬元。
對于公司2023年度虧損,未名醫藥解釋,計提信用減值損失和資產減值損失是主要原因。年報顯示,由于計提信用減值損失和資產減值損失,未名醫藥2023年度合并利潤總額減少達到3.15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減值中有2.08億元系合肥子公司向山東未名生物醫藥產業園整體搬遷所致,短期內對公司業績產生負面影響。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一季報中,未名醫藥披露,“投資收益本期發生額比上年同期減少201.77%,主要原因系本期聯營企業投資收益下降所致。”
今年上半年,導致公司投資收益減少的主要原因還是聯營企業投資收益下降嗎?若是,具體是哪家聯營企業的投資收益下降?未名醫藥之后會采取哪些措施來改善公司的經營狀況?針對上述問題,經濟導報記者多次致電未名醫藥,其工作人員要求記者將采訪提綱發送至公司郵箱,但至截稿,對方并未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