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近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24胡潤中國新材料企業百強榜》,列出了中國新材料領域最具價值的非國有企業。胡潤研究院發給經濟導報記者的榜單顯示,山東共有10家企業上榜,且絕大多數為上市公司。
這些上榜企業勾勒出山東民營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圖景。從地域分布來看,濟南、淄博和煙臺各有兩家企業上榜,而棗莊、威海、東營和德州則各有一家企業入選。從行業分布來看,“關鍵戰略材料”企業數量最多,涵蓋硅材料、儲能電池材料等領域,涉及芯片、光伏等行業,代表企業包括天岳先進、聯泓新科和光威復材等。
胡潤研究院提到,“百強榜不包含國有企業,如新材料領域代表性國有企業萬華化學,價值近3000億元,北方稀土和中國化學,價值均超過500億元。”
“新材料企業處于先進制造產業鏈的前端,大多數人并不熟知,是各行各業的‘幕后英雄’。”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官胡潤表示,“從上榜企業的地區分布來看,粵港澳大灣區主要是蘋果及國內主流智能手機品牌產業鏈上的企業,長三角地區更多是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環渤海地區聚焦在與硅材料關聯度較高的光伏、芯片,以及碳纖維材料應用范圍較廣的高端裝備制造業。”

山東10家民企入榜
涵蓋多個細分賽道
“新材料產業作為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其創新成果不僅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智能高端裝備等眾多戰略新興產業提供關鍵原材料保障,也推動了傳統產業技術升級和產業創新。”胡潤研究院強調。
事實上,山東這些上榜企業在多個新材料細分賽道上表現出色,企業總部則分布于山東各地。
濟南有兩家企業躋身榜單,分別是天岳先進和圣泉集團。天岳先進以235億元的企業價值位列第17名。天岳先進成立于2010年11月,專注于碳化硅單晶襯底材料研發、生產和銷售。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天岳先進在2022年年初正式登陸科創板,其創始人宗艷民也躋身胡潤全球富豪榜之列,當時位列第2238位。可見,站在“風口”的科創型企業在強勁發展過程中也在“催生”富豪。
圣泉集團以120億元的企業價值排名第42位。圣泉集團始建于1979年,總部位于濟南章丘刁鎮,占地面積3000余畝,產業覆蓋生物質精煉、高性能樹脂及復合材料、鑄造材料、健康醫藥、新能源等領域,2021年8月10日在滬市主板上市。
經濟導報記者梳理榜單看到,淄博也有兩家企業上榜,分別是東岳硅材和魯陽節能。
東岳硅材以95億元的企業價值位列第54位。經濟導報記者查閱企業信息發現,東岳硅材成立于2006年,2020年3月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從事有機硅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主要包括硅橡膠、硅油、硅樹脂等。有機硅材料應用于建筑、紡織、汽車、機械、電子電器等領域。
魯陽節能以75億元的企業價值排名第69位。根據官網信息,魯陽節能始建于1984年,2006年11月在深交所上市,是集陶瓷纖維、可溶纖維、輕質耐火磚等節能材料研發、制造、銷售等于一體的中外合資企業,是全球知名的陶瓷纖維制造基地。該公司具備年產各類陶瓷纖維制品60萬噸的生產能力,并躋身世界陶瓷纖維業前三強,產品應用于工業爐襯、建筑防火保溫、高溫絕熱等領域。
煙臺的兩家企業分別是正海磁材和道恩股份。正海磁材以85億元的企業價值排名第60位。這家企業成立于2000年,是深圳創業板上市公司,致力于高端稀土永磁材料及元器件的研發和制造。
道恩股份以45億元的企業價值位列第96位。道恩股份總部位于煙臺,從事高性能熱塑性彈性體、改性塑料等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產品應用于汽車、家電、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領域。
此外,棗莊的聯泓新科憑借220億元的企業價值排名第19位。聯泓新科的官網顯示,其專注于新材料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產品主要包括EVA光伏膠膜料、EVA電線電纜料、PP薄壁注塑專用料等,應用于光伏、線纜、鞋材、塑料等領域。該公司于2020年12月8日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威海的光威復材以215億元的企業價值名列第20位。光威復材隸屬于威海光威集團,主要從事高性能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研發生產,產品包括各型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應用于航空航天、風電葉片、光伏熱場等領域。
東營的國瓷材料以155億元的企業價值排名第36位。國瓷材料2005年4月成立,2012年1月在深圳創業板上市,主要從事各類高端陶瓷材料及制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應用在電子信息和通訊、汽車及工業催化、生物醫療、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等領域。
德州的索通發展以70億元的企業價值排名第73位。其官網顯示,索通集團始創于1998年,從貿易起步,以預焙陽極產品業務為主導,向碳材料產業延伸探索,追求多元化發展。索通發展是索通集團的主板上市企業,成立于2003年8月27日,從事鋁用預焙陽極研發、生產和銷售,是索通集團由貿易走向實體的第一家生產制造企業。
上榜企業多與光伏及新能源汽車相關
新材料,是指新出現的具有優異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及傳統材料改進后性能明顯提高或產生新功能的材料。
胡潤研究院提到,新材料涉及范圍極廣,分類多樣,按照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分類,總共將近300種。按照新材料服務的企業,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先進基礎材料,它們是幫助像建筑、化工、制造業等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材料,如高性能金屬、特種塑料與橡膠、陶瓷、玻璃等。第二類是關鍵戰略材料,是新興產業最重要的原材料,例如做芯片的硅材料、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的原料、航天航空用的碳纖維材料等。第三類是前沿材料,它們未來會有廣闊的應用場景,但目前仍處于試驗階段,總體還沒有大規模生產,如可以用于高端醫療器械的納米材料、讓智能家電導電以及透光性能增強的石墨烯等。
胡潤說:“新材料企業是各行各業的‘幕后英雄’。它們服務的客戶是家喻戶曉的品牌,比如榜單中的融捷股份是比亞迪的供應商,贛鋒鋰業是廣汽埃安的合作伙伴,還有藍思科技是蘋果、小米、OPPO等手機屏幕的供應商。”
他提到,“百強企業價值中位數為100億元,上榜門檻為價值45億元。上榜企業很多是與光伏、新能源汽車強相關的企業,一般是頭部企業的關鍵原材料供應商,例如排名前5的天齊鋰業和華友鈷業,是很多新能源汽車的供應鏈重要合作伙伴。”
胡潤表示,“本次上榜的企業中,從行業布局來看,‘關鍵戰略材料’企業數量最多,有58家,其中將近30家是與光伏、芯片行業息息相關的硅材料企業,代表性企業包括排名前5的合盛硅業、排名前20的聯泓新科等;其次是做新能源汽車電池的鋰材料企業,近20家,例如排名前50的比亞迪供應商融捷股份。在國家政策鼓勵下,關鍵戰略材料賽道上近年新成立的企業較多,受到投資機構的關注。因此我們榜單上也有一些做半導體和硅材料的獨角獸企業,例如排名前30的中欣晶圓和先導電科。”
他說:“先進基礎材料涉及的行業更廣,但上榜企業只有36家,數量比關鍵戰略材料少,主要是兩方面原因:有色金屬等涉及自然資源的新材料企業多數為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沒有納入本次榜單中,例如內蒙古的北方稀土。此外,一部分傳統化工企業還處于產業轉型升級階段,雖然它們也有新材料業務,但整體營收還達不到50%,這部分企業也沒有納入本次榜單中,例如遼寧的恒力石化。”
“前沿材料上榜企業有6家,其中價值超百億元的有3家,說明一些前沿材料已經從實驗室研究逐漸走向工業化應用。例如排名前10的來自深圳的光啟技術,它是一家生產‘超材料’的企業,產品可應用在先進飛機、艦艇、大型無人機的機身以及傳感器、雷達等先進制造領域。本次榜單中,還有兩家企業從事納米材料賽道,分別是天奈科技和博遷新材,其產品主要應用于航天航空領域。”胡潤說。
相關鏈接:
山東新能源新材料產業
2025年營收力爭達到1.5萬億元
山東省政府出臺了《“十強產業”行動計劃(2024—2025年)》,其中,《新材料產業行動計劃(2024-2025年)》提出,2024年、2025年全省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力爭分別達到1.45萬億元、1.5萬億元左右;創新發展能力不斷提高,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全省新材料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5000家以上;發布新材料創新應用項目50個以上,重點產品累計推廣達到400種;全省新材料領域創新型中小企業達到500家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00家以上、“瞪羚”和“獨角獸”企業200家以上、單項冠軍企業150家左右。
圍繞新材料重點細分領域,積極培育一批全國和省重點實驗室、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積極推動威海拓展纖維參與碳纖維及結構性復合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優化重組,建好用好濟南二機床新材料生產應用示范平臺等國家創新載體,不斷加大新材料領域科技創新平臺支持力度。到2025年,新材料領域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達到20家左右,省制造業創新中心達到10家左右。
加快煙臺市先進結構材料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不斷壯大規模,推動濱州高端鋁材等雁陣形集群持續向高端躍升,支持東營新型功能材料、威海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等特色產業集群培育精品,培育提升一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先進制造業集群等產業集聚區。力爭到2025年,新材料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達到6個以上、特色產業集群達到15個左右。
聚焦高端應用領域,加快高性能、低成本、系列化、綠色化產品開發,推動更多新產品融入雙循環、開拓新市場。推動先進基礎材料向高端躍升,提升大飛機用高強鋁合金、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端熱塑性彈性體等優勢品種綜合競爭力。加快關鍵戰略材料、短板材料攻關突破,加強T800及以上碳纖維復合材料、先進功能陶瓷材料、醫用高分子材料等應用保障能力。力爭到2025年,山東國瓷年產5萬噸陶瓷墨水、創新精密年產10萬噸鋁合金電子型材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加快提升壯大新材料產業規模。
鼓勵新材料重點企業、數字化服務商等聯合打造專業化、特色化工業互聯網平臺,征集發布一批“工賦山東”場景需求。發揮智能制造服務支持作用,大力推動新材料企業改造升級。到2025年,在新材料領域培育15個左右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智能制造場景)、10個左右省級工業互聯網項目,不斷提升生產制造水平。 (宗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