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夏日的山東港口渤海灣港濰坊港區,和風送爽,風力發電機有條不紊地轉動著。
“這4臺風機年發電量可達7000萬度,濰坊港區年用電量為3500萬度,加上‘氫進萬家’等項目,我們整個濰坊港區的碳排放量基本為零。”近日,山東港口渤海灣港生產業務部部長張振琨如是向經濟導報記者介紹正在打造的全國首個零碳港口。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渤海灣港濰坊港區零碳港口建設認證將于8月進場開展碳核查,10月底有望取得碳中和認證證書,屆時,全國首個零碳港口將建成。
山東港口渤海灣港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王玉福表示,將以此為契機,統籌濰坊港區現有及規劃建設泊位,全面推進零碳能源供應、能源消費結構優化、能效提升技術應用、自動化智能化提升、運輸結構調整優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生態碳匯能力提升,以及低碳管控能力提升,全力推進建設全國首個零碳港口,切實踐行“雙碳”目標。
首個綠氫項目年降低成本120萬元
正在打造的零碳港口是通過何種路徑實現“零碳”的呢?
用棄電制氫項目是路徑之一。
“預計今年10月底完成,有望年產氫8萬公斤,將成為港口首個綠氫‘制輸儲加用’一體化示范項目,年可新增消納綠電500萬度,年降低成本120萬元。”張振琨表示。
此外,濰坊港區還啟動了綠電海水淡化項目,以節約水資源、提高綠電消納率。據介紹,通過建設分布式海水淡化裝置,將滿足港區20萬噸供水需求,建成后用水價格將由6元/噸降為4元/噸,新增年綠電消納100萬度。
電能替代也是零碳港口的實現路徑之一。
經濟導報記者采訪獲悉,濰坊港區已經建設了充電樁46座,能夠滿足現有電動機械需求,年用電量600余萬度。“計劃2025年底前實現港內作業全電動化并配套建設充換電設施,新增年消納400萬度。”張振琨說。

目前,濰坊港區正在構建涵蓋整個港區電、水、油、氫等所有能源的管控平臺,力爭通過全過程管控有效調整和優化能源利用,進一步降低能耗成本2%左右。
濰坊港區通過多種途徑不斷提升“消納量”,減少“含碳量”,增加“含金量”,通過引進無人集卡車、電動化裝載機、灑水車、堆高機等車輛設備,港口清潔用能占比提高到62%,為綠色港口建設注入新動能,為邁進零碳港口3.0起好步。
“下半年我們還將建造4000馬力純電拖輪,打造國內首艘具備破冰水功能的新能源拖輪,又能新增年消納60萬度。”山東港口渤海灣港副總經理,山東省港口集團濰坊港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孫超透露。
打造零碳港口3.0示范區
為什么濰坊港區能夠創建全國首個零碳港口?張振琨說,濰坊港進出口貨物本身具備建設零碳港口的條件,自然條件、自然屬性比較好,“濰坊港附近風力比較大,建風機的土地資源豐富。”
早在今年3月14日,山東港口渤海灣港濰坊港區承諾性碳中和認證證書授接儀式在濰坊港舉行,濰坊港發布“零碳港口”創建方案,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有限公司向山東港口渤海灣港集團濰坊港區頒發承諾性碳中和證書,標志著山東港口零碳港口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據悉,山東港口渤海灣港與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遵循零碳港口創建和發展的客觀規律,聯合編制發布《山東港口濰坊港零碳港口創建方案》,全面部署創建工作。方案圍繞港口與能源融合發展的基本思路,以港口作為物流鏈節點的全過程視角,在“調結構、強技術、重管理”3個方向,布局8個領域創建任務,打造5個亮點,全方位推進濰坊港零碳港口建設。
“根據方案要求,力爭到2024年底前濰坊港全港跨越式實現零碳港口2.0的階段性目標,打造全國首個港口層面的零碳港口,為山東省港口集團乃至全國零碳港口建設提供‘渤海灣港經驗’‘渤海灣港方案’,力爭在行業率先打造以‘全物流鏈綠色低碳發展’為特點的濰坊港零碳港口3.0示范區。”濰坊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方案創新性提出“零碳港口”三個階段的理念和路徑——零碳港口1.0(近零碳港口)、零碳港口2.0(狹義零碳港口)、零碳港口3.0(廣義零碳港口);率先提出打造首個港口層面的零碳港口;打造源網荷儲一體化零碳能源示范,推進綠氫“制-儲-加-用”全產業鏈示范,構建“全環節、全貫通、全覆蓋、全生態、全場景”的新能源應用示范;積極探索二氧化碳加風電綠氫制甲醇低碳技術,為靠港船舶提供綠色甲醇能源,降低物流鏈相關方碳足跡;定義通用散貨碼頭零碳智能化作業模式新標準。
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有限公司依據《PAS2060:2014碳中和證實規范》,對山東港口渤海灣港濰坊港區實現碳中和的承諾,以及對應的碳中和管理計劃進行了評價,預估了將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二氧化碳當量。濰坊港區將通過建設分散式風電系統、應用氫能車輛、推進電能替代和自動化改造等一系列減排措施,并通過使用合格的碳信用對剩余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抵消,實現碳中和。該碳中和承諾和對應的碳中和管理計劃,符合PAS2060要求,被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有限公司授予承諾性碳中和證書。
相關鏈接:山東國企積極推進“零碳”實踐
山東港口
注重頂層設計,是山東港口踐行“雙碳”目標的先手棋。成立伊始,山東港口就把“國際領先的智慧綠色港”置于企業“五個國際領先”發展目標的首位,堅持規劃“一盤棋”、管理服務“一張網”、資源開發“一張圖”,構建起綠色發展的“四梁八柱”,把生態保護放在港口戰略布局優先位置。
2021年6月5日,第50個世界環境日,山東港口在全國港航領域率先發布《綠色低碳港口“十四五”規劃》,聘請18位專家組成綠色低碳港口建設專家委員會,為山東港口提供高端智庫助力。隨后,山東港口又先后編制了《“智慧綠色港”綜合能源規劃》和《“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等,全局性、系統性、分步驟推動整體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同時,山東港口創新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機制,與上級督察有效銜接,將生態文明思想融入港口規劃、建設、運營的全過程。結合港口實際,山東港口牽頭編制了《近零碳港區建設技術指南》團體標準、《近零碳交通設施建設技術要求·港口作業區》行業標準,填補了港口行業零碳標準的空白,引領行業穩妥有序減污降碳。
組建五年來,山東港口先后有13個公司獲評亞太綠色港口、中國綠色港口。其中,青島港自動化碼頭更是全國首個智慧、綠色“雙五星”碼頭;山東港口物流集團威海物流園獲得全國首張港口物流園區“碳中和評價”證書,打造港口零碳倉儲標桿。
山東高速
隨著“光伏+”的廣泛應用,光伏正在滲透進普通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占據全球碳排放25%、作為第二大碳排放源的交通行業,正在成為奔向“雙碳”目標道路上重點攻克的領域。
2022年6月,全國首個“零碳服務區”在山東建成。由山東高速集團建設的青銀高速濟南東服務區,包含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統、零碳智慧管控系統、污廢資源化處理系統、林業碳匯提升系統“四大系統”工程,每年可減少碳排放量3400噸以上,遠超當前年均2000噸的排放水平,成為我國首個實現自我中和的 “零碳服務區”。
2023年9月,全國首條零碳智慧高速——濟青中線濟濰段建成通車,項目充分利用匝道圈、邊坡、聲屏障等建設場景綜合布局光伏發電系統,實現了能源的高效利用。
2024年3月,交通運輸部印發《2024年全國公路服務區工作要點》,明確開展近零碳服務區探索創新,圍繞“雙碳”目標,落實交通運輸領域和公路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有關工作要求,推動近零碳服務區建設,推進服務區光伏基礎設施建設。
如今交通行業時髦的“路衍經濟”,則是指依托公路交通點多、線長、面廣的自然屬性和對區域經濟的拉動、帶動和輻射作用,通過對沿線經濟要素的集聚、擴散而衍生的新經濟業態。其作為交通運輸與文化旅游、現代農業、工業園區、現代物流、交通裝備制造、數字經濟等相關產業融合的新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正在成為助推交通運輸轉型發展的新路徑。(王偉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