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經濟導報記者7月23日從濟南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獲悉,當前,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下稱“濟南起步區”)開始探索“工業上樓”。位于濟南起步區北翼的濟南國際招商產業園起步區片區作為省政府確定的“濟青煙國際招商產業園”之一,在建標準廠房3棟,計劃2025年2月交付使用,部分廠房將圍繞“工業上樓”打造空間合理、配套齊全的多功能產業復合空間。
濟南起步區《關于強化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推動實施“工業上樓”的實施意見(試行)》中明確,工業用地“標準地”供應探索“承諾制+標準地+保姆式”項目審批服務新模式。截至今年6月份,濟南起步區累計出讓工業“標準地”30宗,面積超8300畝,轄區工業用地已全部實現“標準地”出讓。
濟南起步區目前正處于大開發大建設之中,為何在工業用地上如此“精打細算”?

“深化改革”是濟南起步區建設和發展的應有之意。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到,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復制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經驗政策。
具體來看,就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創新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方式,全面推行畝產效益評價,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完善履約評價和退出機制,大力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閑置用地。堅持和完善工業用地“招拍掛”出讓制度,創新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彈性出讓、先租后讓等配置方式。在起步區探索的征地、供地、不動產并聯審批服務模式下,比亞迪濟南基地首輛新能源整車下線,從土地供應、正式開工到投產用時不到1年,實現當年拿地、投產、完工、車輛下線。
可以規避此前城市建設中土地利用過程中存在的粗放、低效乃至閑置等問題,為未來的戰略空間留白。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土地稀缺已成為限制城市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推動項目落地,不只是把項目招來,還要保證項目落地,最大的制約就是土地。這對濟南起步區來說,也不例外。
作為一個新區,濟南起步區平地立城,白紙作畫,如何高效利用工業用地,也成了新城建設的“試金石”。《關于強化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推動實施“工業上樓”的實施意見(試行)》提到,濟南起步區對用地規模不超過50畝、50—200畝、200—500畝以及500畝以上,分別制定不同的管控要求。根據區域的定位、產業業態等不同,控制各區域產業用地的容積率下限。濟南起步區既要嚴控用地規模,又要適度提高開發強度,目的就是以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為關鍵點,充分發揮土地的最大潛力和效能,促進精明發展。
推動“工業上樓”,向“天空”要空間。當前,濟南起步區正處于大建設發展階段,既要保證各類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又要結合項目落地推動新區建設快速成形起勢,而產業項目則是“壓艙石”和“穩定器”。強化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與濟南起步區產業招引思路一脈相承。
在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的理念下,濟南起步區將引導符合產業導向、適宜在中高層廠房中生產的企業進駐相應園區發展,結合各組團功能定位引導產業合理布局集聚發展,形成上下游產業鏈或產業集群。同時,引導適合的產業“工業上樓”,聚力打造量質并重、立體產城的融合型“工業上樓”示范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