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山東省屬國資國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十四五’以來,省屬企業研發投入由2020年的255.7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487.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24%;今年1-6月,省屬企業研發投入220.4億元,同比增長12.2%。”7月17日,在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滿慎剛透露。
據介紹,截至今年6月底,山東省屬企業共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408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104項,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填補國內空白的高端科技成果取得突破。
山東省屬企業正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打通阻礙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卡點堵點,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
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
山東擁有大量應用場景與產業需求,省屬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路徑通暢、未來空間巨大。
近幾年,中國港口行業在自動化、智慧化和綠色化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碼頭智能生產管控系統的底層技術、港口大型設備的基礎電控系統和基礎傳感器則依賴進口,這種狀況對中國港口企業的生產經營構成巨大的潛在威脅。
“我們依托自動化碼頭三期工程,研發應用高精準定位控制技術的國產智能感知系統,實現綜合作業成功率達到97%以上。此外,我們還實現了國產驅動橋、磁釘、電機、軸承、拖鏈、避障雷達等一系列國產化關鍵部件全面應用。”談到在關鍵技術自主可控方面的先行先試,山東港口集團首席科學家張連鋼說。
據透露,下一步,山東港口集團將圍繞國家海洋強國、交通強國戰略和山東省世界級海洋港口群建設需求,走“全國產化”之路,進一步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開展山東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設,圍繞以人工智能賦能港航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全面開展“132N”架構人工智能(大模型)關鍵技術研發攻關和場景融合,打造“人工智能+港口+”示范工程。
山東科創集團通過推動技術鏈與產業鏈“雙向貫通”,培育一批“潛力股”“成長股”,為產業發展注入不竭動能。
“近年來,我們通過成果轉化、科技股權等方式培育了以華致林醫藥、遠聯化工等為代表的科技股權投資企業和以飛博賽斯、山科數研等為代表的成果轉化企業,擁有省級瞪羚企業46家、專精特新企業64家,在科技部公布的35項關鍵技術中,我們布局攻克高端光刻膠等3項,科技型企業培育初見規模。”山東科創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董火民介紹。
在服務模式方面,目前,山東科創集團已具備了“一站式”服務體系,內容更加豐富、水平更加專業,實現了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如,打造“飛地孵化+園區轉化”產業化項目引育模式,通過科技園區運營提升地方產業鏈水平,現建設運營7個科技園區,累計招引、孵化科技型企業200余家,引入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40余名。
創新政策“能給盡給、應給盡給”
山東省充分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出臺了一系列考核激勵政策。
“近年來,省國資委始終堅持創新在企業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按照‘能給盡給、應給盡給’的原則,不斷加大對科技創新的考核激勵力度,引導企業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滿慎剛說。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針對省屬企業的科技創新考核指標在進一步優化。2024年,在經營績效考核中,對布局或擬布局戰新產業領域的企業,新增“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個性化考核指標;在改革績效考核中,將科技創新指標所占權重由原來的12.5%提高至30%,充分體現對科技創新的極端重視和強有力支持。同時,強化研發投入和產出“雙線”考核,在考核企業研發投入和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上,新增科技成果產出情況考核,包括企業制定標準數量、獲得專利數量、承擔重大科技攻關、建設創新平臺情況等,引導企業更加注重研發投入產出效率。
山東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在核定經濟效益指標時,落實研發費用分類視同利潤加回機制,提高重大技術攻關投入加回比例,推動企業建立研發投入合理增長機制,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
“山東港口集團等7戶企業承擔18項國家、省重點研發計劃發生的研發費用0.96億元,分別按2倍、1.5倍共計加回1.45億元。”滿慎剛說。
值得一提的是,山東省屬企業內部分配也向科技人才傾斜。
在省屬企業工資總額管理中,對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的關鍵核心技術團隊,工資總額難以滿足工效聯動支撐的,可以予以單列;引導企業內部工資總額分配向科技人才集中的子企業或機構傾斜,工資總額增量優先用于科技人才激勵。2023年,共有5戶省屬企業申報28項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涉及人員397人,實際單列工資總額8510萬元;2024年,共有8戶省屬企業申報33項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預計申請單列工資總額12381萬元,同比增長31%,工資總額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
此外,山東還開展國有企業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省國資委聯合省科技廳,制定全省國有企業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實施方案,聚焦建立“先賦權、促轉化”的賦權模式,賦予國有企業科技人員職務科技成果部分所有權、長期使用權,激發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研發和轉化方面主動作為、探索創新。
“力爭2025年底前,促進國有企業一批科技成果取得重大研發突破,實現一批科技成果成功實施轉化,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適合我省國有企業實際的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機制。”滿慎剛說。
構建山東國資特色創新生態圈
近年來,山東省屬企業圍繞科技成果轉化,著力把省內外的成果、平臺、人才等創新資源與省內產業發展需求做融合,把各類創新成果加速轉變為新產品、新模式、新產業,創新企業集聚成群形成。
“截至6月底,山東省屬企業擁有高新技術企業35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4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93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8家、瞪羚企業81家。”滿慎剛說。
與此同時,創新生態融合貫通。今年1-6月,山東省屬企業與高校院所對接交流1200余次,初步達成合作意向近800次。充分發揮8個“山東國資科創基地”作用,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構建具有山東國資特色的創新生態圈。
以山東科創集團為例,2023年,該集團被評為首批“山東國資科創基地”。山東科創集團推進科技產業培育,通過為技術找應用場景、為應用場景找技術,培育以骨干企業“強鏈”為核心、以科技型中小企業“補鏈”“延鏈”為重點的科創產業發展業態。
“近年來,集團累計協助50余家新孵化企業完善機制、拓展市場,其中近20家成長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出13名泰山產業人才,研制出20余項國產化替代產品;累計服務200余家快速成長期的企業,其中發展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3家、掛牌上市企業6家,初步形成了‘有技術、有人才、有產品、有應用、有場景、有產業’的培育模式。”董火民說。
由此也帶來了創新平臺的能級躍升。山東實施創新平臺“擴面提質”行動,推動省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目前研發機構覆蓋率已達到68.3%。截至6月底,省屬企業擁有科研平臺597個,其中國家級平臺76個、省部級平臺519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