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估值效應因素一負一正的綜合作用下,6月我國外儲規模小幅回落。國家外匯管理局7月7日發布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2224億美元,較5月末下降97億美元,降幅為0.30%。
與此同時,我國央行黃金儲備連續兩個月保持不變。央行7月7日更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我國央行黃金儲備報7280萬盎司,與5月末持平。
人民幣扮演亞洲地區“穩定錨”
對于6月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小幅下降,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這“主要反映了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等因素的綜合作用”。
管濤解釋稱,6月,在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和貨幣政策分化的背景下,美元指數上漲,全球股債雙升,匯率折算與資產價格變化引起的估值效應一負一正。二者相抵后,外匯儲備規模小幅下降。
具體看,匯率方面,6月份,美元指數環比上升1.1%,主要非美貨幣均有下跌,其中日元、歐元、英鎊對美元分別貶值2.2%、1.2%和0.8%。債券價格方面,以美元標價的已對沖全球債券指數環比上漲0.9%;10年期歐債收益率環比下降25個基點至2.49%;10年期日債收益率環比小幅下降2個基點至1.06%。股票價格方面,標普500股票指數環比上漲3.5%,歐洲斯托克50價格指數環比持平,日經225指數環比上漲2.9%。
“6月,美國各項經濟數據喜憂參半,市場預計美聯儲將于9月開啟降息進程,疊加歐央行先于美聯儲降息,推動美元指數走高,全球金融資產價格總體上漲。”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承壓明顯的非美貨幣中,人民幣匯率韌性明顯。6月,境內外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雖有所走弱,但跌幅較小,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口徑(CFETS)的人民幣匯率指數上漲0.3%。“人民幣繼續在亞洲地區扮演了‘穩定錨’的角色。”管濤說。
外儲規模處于適度充裕狀態
專家認為,后續伴隨著美聯儲開啟降息進程,匯率折算產生的負估值效應可控。而且,我國經濟形勢穩中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有利于我國國際收支保持整體平衡,為外匯儲備規模基本穩定奠定堅實基礎。
“按不同標準測算,當前我國3萬億美元左右的外儲規模處于適度充裕狀態。”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判斷說,后期伴隨美聯儲降息過程啟動,美元指數上升空間不大,這意味著匯率折算因素帶來的負面估值效應可控。
王青還認為,在全球金融環境轉向寬松的前景下,短期內全球資本市場大幅下跌的風險較小,全球金融資產價格變化因素有望繼續對我國外儲規模形成正向拉動。
在溫彬看來,當前國際經濟保持溫和復蘇,全球制造業PMI連續6個月位于榮枯線上方,國際貿易延續回暖態勢。我國外貿“朋友圈”進一步擴大,出口有望保持中高速增長,在穩定跨境資金流動方面繼續發揮基本盤作用。
后續央行增持黃金仍是大方向
今年6月,中國央行連續第二個月暫停增持黃金儲備。此前的5月,在國際金價突破2400美元/盎司、不斷刷新歷史紀錄之際,我國央行終結了2022年11月以來的十八連增,首次暫停增持黃金儲備。
王青認為,暫停增持背后是當前黃金價格處于歷史高位,央行適當調整增持節奏,有助于控制成本。
盡管我國央行對于黃金儲備的增持暫時止步,但業內認為,后續黃金依然是各國央行優化國際儲備結構的重要選擇。
世界黃金協會近期發布的《2024年央行黃金儲備調查》顯示,在今年2月19日至4月30日接受調查的70家央行中,81%的受訪央行表示全球央行的黃金持有量將在未來12個月有所增加,這一比例達到2019年該項調查開展以來的最高水平。
世界黃金協會全球央行兼亞太區負責人樊少凱認為,受金價等因素的影響,各國央行有可能在短期內放緩購金步伐,但整體趨勢仍未改變,因為全球央行已經認識到,在不確定性長期存在的背景下,黃金作為戰略資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王青判斷,從持續優化國際儲備結構、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等角度出發,后期央行增持黃金還是大方向。(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