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山東凱帝斯工業系統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
今年以來,天衢新區新質生產力效能加速釋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優勢不斷凸顯
◆導報記者 謝衛振
前不久,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用上了“德州造”船用電機。該“德州造”電機生產商就是位于德州天衢新區的德州恒力電機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恒力電機”)。 6月27日,經濟導報記者跟隨全國知名媒體德州天衢新區行進式采訪團一行來到恒力電機一探究竟。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在恒力電機展廳內,多款電機模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2022年,恒力電機榮獲‘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稱號,其中船用電機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75%以上。”恒力電機副總經理劉寶芳向來訪的記者們介紹。 據了解,恒力電機的前身是德州電機廠,始建于1966年,主要生產船用電機、海工裝備電機、風電電機等30多個系列2000多個品種產品,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船用電機制造企業。我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中的4000多臺(套)電機就由恒力電機生產的。 近年來,恒力電機持續加大科研投入,積極擁抱新質生產力,從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攻關多個技術難題。 劉寶芳介紹,新質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依靠創新驅動是其中關鍵。在2018年以前,恒力電機生產的船用低速電機占企業產值的90%以上,毛利潤僅有5%左右。在普通低速電機市場飽和、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要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就必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從2018年開始,恒力電機每年拿出營業收入的6%投入創新技術研發,研發人員占到員工總數的30%。今年6月份,公司面向長三角經濟圈,將重點技術研發環節前置到上海,成立恒力電機上海科創中心,直接觸及前端市場和技術前沿。 如今,恒力電機已擁有知識產權127項,其中獲得發明專利22項,主持和參與制定電機、電氣技術條件規范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共24項。恒力電機研發的船用電機,在保證各項性能的基礎上,達到了每分鐘8萬轉,是普通電機的27倍。用3年時間,恒力電機實現了從陸到海發展零的突破,一躍發展為行業領軍企業。 在天衢新區,一批制造企業正不斷適應新技術趨勢,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今年3月,山東凱帝斯工業系統有限公司(下稱“凱帝斯”)完成了專用于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研發測試數據采集模塊的研發。“我們這個產品采集精度高,可以達到24位;傳輸速度也快,能達到4MS/s,而且它內置了一個濾波器,可以把外界的干擾從頻域的角度濾除,使采集到的信號更加精準。這個產品已填補了國內空白,正在推向市場。”凱帝斯系統部經理趙明劍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恒力電機、凱帝斯等企業只是德州天衢新區向新質生產力謀新機的一個縮影。目前,該區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實現兩年翻番,專精特新企業、省瞪羚企業、單項冠軍企業連續3年新增數量和總量全市第一。 優勢產業多點開花 近年來,天衢新區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成電路)作為“一號產業鏈”,通過高標準的產業規劃和空間布局,集中核心資源要素,陸續引進有研、立訊等鏈主企業,形成了以有研公司集成電路關鍵材料、鯤程電子公司芯片模組、英望科技整機生產為補充的“一核多元”產業新格局。 該區打造的電子信息產業園以高端裝備制造、電子芯片、半導體為承接重點,構建產業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推動產業集約化、智慧化升級。目前,已入駐東方華盛智能電子電器項目、中潤(香港)LED半導體封裝測試項目等十余個項目。 “公司的業務范圍包括智能機器人研發、移動終端設備制造,擁有各類自主品牌、專利及知識產權300多項。”東方華盛(山東)智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敏表示,公司計劃在新區布局建設全自動生產線22條,主要生產智能大健康電器、智能終端產品、游戲外設產品。項目達產后每月可生產手機20萬臺、游戲機5萬臺,將推進基礎材料、關鍵零部件本地化生產,補齊發展短板。 在產業鏈布局上,天衢新區正圍繞“數字”與“綠色”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等產品需求的增長,電子信息產品的市場將會更加廣闊。在全國消費電子產品中,關鍵零部件、組件乃至整機都將增添更多的“天衢元素”。 天衢新區自成立以來,緊緊錨定“一年破題起勢、三年快速發展、五年取得突破”的目標,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今年以來,天衢新區新質生產力效能加速釋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優勢不斷凸顯,該區正通過精準定位、創新驅動和人才引領,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