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在談到西方工業時,兩部經典電影中的形象非常有代表性:一個是《摩登時代》里面,趴在傳送帶上擰螺絲的工人;另一個則是《查理的巧克力工廠》中,因為工廠自動化而失業的父親。
然而在中國,工業化的浪潮并沒有像上述電影中展現的那樣,將“人”視為機器的零件;在工業大省山東,很多制造業企業將人的主觀能動性視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環節,走上了一條“以人為本”的工業化發展道路。
為什么工業化發展要“以人為本”?實際上,我國工業的核心能力,尤其是“積、創、研、管”四項能力,本就與人的主觀能動性密不可分。只有秉承“以人為本”、強化工業核心能力,我國的工業化才會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十年前,一位沂蒙山區的企業家返鄉二次創業。當時,他將成熟的生產線搬回了家鄉,卻發現因為工人的問題,產能總是不能充分釋放。
“我給工人說,早上八點半上班;結果上午九點以后,工人才陸陸續續來到廠里。”他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為了支持家鄉發展,廠里聘用的工人都是老家的村民,但村民們長年“日出而作”的勞動習慣,與工廠嚴格的生產紀律格格不入。
產業工人素質一直是我國工業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近年來,大量非公企業、新型產業、現代制造業的發展使得農民工群體成為產業工人主體,而這部分群體缺少專業技能,還保留了大量自然經濟下的勞動習慣。
2017年,經濟導報記者走訪這家企業時發現,生產線運轉井然有序,工人作業熟練。如果不仔細看工人們留下風吹日曬痕跡的臉,很難想象這些熟練的工人曾經都是莊稼漢。
生產秩序從懶散到井然有序,是因為這位企業家從來沒有放棄過這些農民出身的工人。一方面,他嚴肅生產紀律,令行禁止;另一方面,他請來專業人員做培訓,手把手教工人生產線上的技術要領。
很快,這家企業的產能上來了、盈利了;曾經的貧困山區村民,也拿上了幾千元的工資,成了名副其實的產業工人。在談到二次創業的經歷時,這位企業家直言,企業必須與工人協調發展,如果拋開“人”的因素,是無論如何也辦不好企業的。
研究發現,農民工向現代產業工人的轉變具有“乘數效應”,把農民工培養成符合產業轉型升級要求的現代產業工人,將為中國制造業成功轉型提供寶貴的人力資源支撐。近年來,我國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的職工教育培訓網絡,并且把“教育培訓——推薦就業——考核定級——學歷提升”有機銜接起來,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2021年,歐盟提出“工業5.0”倡議,呼吁制造業應當以人為本,即人本制造,將工人福祉置于制造過程的核心。
經濟導報記者發現,以人為本,不僅是工人的福祉,更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002年,濰坊某企業面臨重大經營抉擇:是繼續從事有絕對市場優勢的主業,還是積極向下游拓展?當時該企業負責人做出了驚人的決定:展開全員大討論,讓員工決定企業的發展。
“討論進行了半年,企業的轉型也晚了半年。但同時,全員明確了發展方向,為企業迅速轉產、飛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位負責人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因為全員大討論的成功,這家企業樹立了以員工為核心的經營理念。并且為了引導、激發員工的潛力,這家企業還通過發放獎金鼓勵全員創新,且獎勵門檻很低:一個簡單的流程優化,就有幾百元的獎金。單單2021一年,該企業就征集創新改善提案55.38萬條,參與人數18896人,技術革新8058項,管理創新160項,共創造效益1.8億元,發放獎金922.89萬元。
大型企業和項目的經營管理能力,是工業的九大核心能力之一,同時也被認為是我國工業核心能力中相對較弱的一項。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大型企業和項目的經營管理取決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將員工與企業發展目標協調一致,將工人與產業發展的目標協調一致,必然能強化我國工業核心能力。
原始創新能力,以及協作研發能力,都屬于工業的九大核心能力。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全員創新的根本,還在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企業“以人為本”、產業“以人為本”,工業核心能力才能得到強化,我國的工業化才會走出一條面向未來的坦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