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德州樂陵,一個分布式光伏臺區配儲項目近日實現并網落地。項目計劃配備儲能容量總計為7.3兆瓦時,預計建設光伏24.4兆瓦,采用低壓接入方式接入配電網,既可緩解臺區變壓器及線路過載情況,還能改善電能質量及供電安全的可靠性。
這是繼德州臨邑、濟南商河之后,山東新增的臺區配儲項目,這類項目破解了分布式光伏消納的難題。

“紅區”消納新解
在各地新能源政策推動下,分布式戶用光伏裝機規模不斷攀升。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數字顯示,2023年全國光伏新增裝機216.30吉瓦,創歷史新高,幾乎是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4年之和。戶用光伏新增裝機43.483吉瓦,再創歷史新高。
光伏大省山東,去年戶用光伏新增裝機497.5萬千瓦,排名全國第三;今年一季度,江蘇、山東、安徽戶用光伏新增裝機規模居前三位,其中山東戶用光伏新增73.1萬千瓦。
按照山東部署,今年全省光伏裝機達到6400萬千瓦左右,2025年達到7000萬千瓦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戶用光伏一路“疾行”,卻遇到了“消納”之痛。
2023年12月15日,山東省能源局曾下發《關于發布分布式光伏接入電網承載力評估結果的公告》。經評估,2024全省37個縣(市、區)分布式光伏出力將向220千伏及以上電網反送電,新增分布式光伏出力無法在縣域范圍內消納;53個縣(市、區)低壓配網接網預警等級為“受限”(紅色),43個縣(市、區)低壓配網接網預警等級為“一般”(黃色)。


“紅區”為電網的接網和消納帶來了挑戰,需要適時增加配電容量、加快電網建設和升級,在“紅區”配建儲能設施,不失為一種應對挑戰的優解方式。
山東率先探路分布式光伏配儲。
2023年12月19日,山東省5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分布式光伏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其中明確,創新調節手段、探索激勵政策,鼓勵光伏投資企業、電網企業在消納困難變電站(臺區)配建儲能設施,開發建設分布式儲能,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促進分布式光伏就近就地消納。
2023年德州發文要求,在承載力為綠色區域,可正常開發分布式光伏項目;在承載力為黃色、紅色區域,新增的非自然人分布式光伏項目,儲能配置比例不少于15%、時長2小時,租賃容量視同配建容量。分布式光伏業主與電網企業簽訂并網調度協議或發用電協議,并根據系統消納能力、運行需要和調度要求承擔相應調峰任務,有序上網消納。
當年11月,光螢新能源(杭州)有限公司投建的德州示范性儲能項目正式運行。項目位于德州臨邑縣,這也是全國首個戶用分布式光伏配儲項目,共規劃了20套100千瓦/215千瓦時磷酸鐵鋰電池臺區儲能方艙。
“分布式臺區配儲能夠解決單個電源側光伏出力與負荷不匹配的問題,是目前最合理、最應該推廣的方式。”山東省太陽能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曉斌表示,這樣的配儲方式,優勢在于過載發電量可不經過變壓器直接存儲在儲能設備,從而化解變壓器容量不足問題,實現動態擴容;且可通過平抑負荷波動,緩解電網壓力。
綜觀全國,已有多地發布了分布式光伏接網“紅區”預警,20多個省份陸續推出光伏配儲相關政策,要求配儲比例多在15%-20%、時長2-4小時。
村頭“充電寶”增多
德州樂陵這個分布式光伏臺區配儲項目,由天合光能旗下的天合富家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合富家”)投資建設,像是走進村里的一個“充電寶”。
在戶用光伏所在的村落,一臺變壓器供電的區域,往往是整個村里幾十戶或上百戶人家的片區。對安裝戶而言,臺區配儲不需要多投資,儲能設備不安置在住宅范圍內。對于分布式開發企業而言,這個方案能就地消納過剩電量、實現變壓器的彈性增容,還能控制成本、縮短投資回報周期。對于項目開發地區來說,項目的實施不僅增強了電網的穩定性,還提升了電能質量和消納率。
經濟導報記者從天合富家獲悉,臺區配儲的應用場景廣泛,尤其適用于電力負荷波動大、供電可靠性要求高的臺區。
為實現電能的高效利用和優化管理,天合富家可根據臺區實際情況,結合云平臺智能控制策略,設計儲能系統容量和配置方案。
在山東分布式光伏消納“紅區”,臺區配儲項目逐漸增多。
濟南市商河縣國網100千瓦/215千瓦時臺區儲能項目,于2023年7月正式投運,上海采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為該項目提供一臺215千瓦時的智能液冷戶外一體柜。這一儲能系統具備負荷跟蹤、后備電源、削峰填谷等功能,可降低配電變壓器在高峰時段的負載率、減少運行風險,為提升臺區用電可靠性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6月13日至15日舉行的第十七屆(2024)國際太陽能光伏與儲能智慧能源(上海)展覽會上,“臺區儲能”就被看作2024年儲能產業的熱點,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其有望成為下一個爆發的儲能“風口”。
從全國范圍來看,由中國能建中電工程陜西院設計的國內規模最大的臺區分布式儲能項目、國內首個用戶側的分布式儲能項目已于今年4月投運。項目規模為14兆瓦/29兆瓦時,總共部署安裝了149套臺區分布式儲能設備,覆蓋近8000平方公里,分布在西安市長安區、西咸新區等7個區縣內的130個村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