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段海濤
近日,一份由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文件,首次明確了科技金融的“施工圖”。這份《關于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下稱“方案”)提出,要“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為各類創新主體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為金融“活水”澆灌科技創新指明方向。
科技金融,就是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2023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居首位。說起金融支持,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銀行,但科技創新伴隨的是高風險,銀行注定不能大包大攬。尊重市場規律,培育不同的市場機構和主體,提供與科技創新相匹配、相適應的金融服務和產品,才能真正做好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難做,一個重要原因是科技創新往往伴隨著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萍计髽I在不同生命周期階段,需求也有所不同,我國現有金融體系和產品還難以完全與之匹配!疤焓雇顿Y—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融資”,這是方案為科技金融描繪的多元化接力式的金融服務圖景。
與宏觀遠景相比,更重要的是具體舉措。比如國有創投機構,在管理上過于強調保值增值,風險容忍度偏低,尚未真正形成盡職免責的容錯機制。包括投貸聯動、知識產權融資等在內的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可以在促進供求雙方風險匹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開展投貸聯動試點的銀行還比較少,銀行因投貸聯動業務持有的股權資產風險權重偏高,積極性不高,類似的情況也客觀存在。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流轉處置、證券化等方面也確實面臨一些困難。
從先進地區的經驗看,做好科技金融,一方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激發科技創新主體和市場化金融機構的活力,特別是要發揮股權投資機構在支持科技創新中的主力軍作用;另一方面要在準確認識和把握科技金融運行規律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順勢而為,擴大政府引導基金規模,完善服務于科技企業的政策性擔保體系,探索科技企業與金融機構有效對接的制度安排,打造科技金融發展新生態。
構建科技金融專屬組織架構和風控機制,完善績效考核、盡職免責等內部制度……方案中的政策如果能真正落到實處,我們就有理由期待科技金融結出更多產業碩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