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段海濤 江蘇如東報道
中國造紙產業歷經多年高速發展和技術改造,已躋身世界造紙大國之列。如何構建新質生產力、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成為行業熱點話題。
中國造紙協會數據顯示,制漿造紙及紙制品全行業2023年完成紙漿、紙及紙板和紙制品合計29139萬噸,同比增長2.63%;全行業完成營業收入1.39萬億元,同比減少2.39%;實現利潤總額508億元,同比增長4.39%。2024年1至4月,全行業更是呈現出企穩向好跡象。

“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關鍵是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中國造紙學會理事長曹春昱在6月20日召開的“2024中國紙業可持續發展論壇”上表示,中國造紙行業還面臨大而不強、科技成果多而不精、創新行為散而不聚的情況,應通過科技創新、轉型升級構建新質生產力,爭取達成2025年全國紙及紙板總量1.4億噸、2035年1.7億噸的目標。
造紙業中長期目標已明確
“造紙行業是重要基礎原材料產業,它既為工農業、科技、國防等提供功能性基礎原材料,也為人們文化和生活提供消費材料。紙張人均消費量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文化實力的重要指標。”中國造紙協會理事長趙偉在論壇上表示,現代的造紙工業已經發展成技術密集型產業,行業包括多種技術領域,仍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趙偉介紹,目前我國年人均紙張消費量為90多公斤,而一般中等發達國家的年人均消費量是120至150公斤,發達國家基本是200公斤以上。如果我們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年人均120公斤消費量的話,紙張的需求量至少在1.7億噸;如果人均150公斤的話,總需求量要達到1.9億噸。“現在總消費量才1.3億噸,從理論上分析產業仍然還有發展空間。”
中國造紙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紙及紙板產量12965萬噸,較上年增長4.35%,消費量13165萬噸,較上年增長6.14%;紙漿產量8823萬噸,較上年增長2.75%,消費量11899萬噸,較上年增長5.35%;紙制品產量7351萬噸,較上年下降0.38%,消費量6823萬噸,較上年下降1.07%。
“今年1至4月份,造紙產業產量是增加的,銷售額總體上是增加的,紙張的利潤已經走出了去年同期低迷的狀態,利潤增加了7倍。”趙偉透露,今年前4個月,全行業紙漿產量606萬噸、紙張產量4972萬噸、紙制品產量2137萬噸,前兩者同比增幅都超過14%,后兩者的收入和利潤數據也都是同比增長的。
而按照造紙行業“十四五”及中長期高質量發展綱要,2025年,全國紙及紙板總產量要達到1.4億噸(年人均消費量達到100公斤),原生紙漿產量3000萬噸,紙制品產量9000萬噸;2035年,紙及紙板總產量達到1.7億噸(年人均消費量達到120公斤以上),原生紙漿比例30%以上,紙制品產量1.2億噸。
趙偉表示,造紙產業是可持續發展的,因為其具有綠色屬性和循環經濟的特點,中國造紙目前的原材料近60%是使用回收紙張,用的木材很多也是木材加工廠的剩余物、次生材料。另外造紙業目前在固氣液廢物處理上非常完善,已經是現代化的產業。
近8成原生木漿原料依賴進口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山東在中國造紙產業中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原校長、生物基材料與綠色造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嘉川教授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山東算是第一造紙大省,也是一個制漿大省,2023年太陽紙業、晨鳴紙業、山東博匯等5個龍頭企業合計紙業產量2360萬噸,占全國的18.2%;山東前5大制漿企業產量合計1125萬噸,正好是全國紙漿產量的一半。
但我國造紙工業也面臨嚴重的資源短缺問題。陳嘉川表示,造紙不可能全用廢紙漿,廢紙漿占到60%左右,要補充40%的原生漿。原生漿去年國產木片制漿有1040萬噸,進口木片制漿是1200萬噸,進口木漿2684萬噸,進口的漿和進口木片做的漿是3884萬噸,占整個原生木漿4931萬噸的78.8%,對外依存度相當高。
曹春昱表示,我國造紙工業還面臨著階段性或者是局部性的產能過剩,同時還面臨著傳統輕工產品出口增長乏力的局面,不能再期望像以往一樣,通過出口總額的增長拉動紙和紙板消費量的增長。
在科技創新方面,曹春昱介紹說,從2009年起我國紙業產銷量世界第一,占全球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但纖維原料、先進裝備、高性能材料的優勢不明顯;科技成果多而不精,據行業科技界的統計分析,我國前沿科技成果只有10%至30%用于實際生產,真正形成產業的只有其中的20%。
“真正能夠反哺或者是推動產業技術進步,真正能夠推動企業經濟效益、企業技術提升的還不多。”曹春昱表示,造紙行業的科技創新行為散而不聚,企業主體、主導特征不明顯,近百家的高校、科研院所、設計院、國家認定的技術中心,各自為政的模式多一些,整合、協同、創新方面薄弱。
綠智融合構建新質生產力
針對造紙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行業專家和企業高管也紛紛給出了應對策略。
陳嘉川認為,在原料方面,農業剩余物的利用是重要方向,山東在世紀陽光立項做了20萬噸麥草秸稈生物機械漿生產線,已建成投產。但秸稈制漿基礎研究相對薄弱,沒有取得重大的突破,原創性、顛覆性的技術比較缺乏,另外秸稈漿質量不均一、不穩定、濾水性差,限制了秸稈漿的使用范圍。
基于造紙平臺的纖維資源高效利用,也是值得關注的方向。陳嘉川表示,構建農林漿紙精煉一體化的平臺,可以大大改進利用率。比如農林剩余物中,纖維素除了造紙還可以做納米纖維素,可以做溶解漿纖維素的衍生物;木質素燃燒掉作為熱能回收,也可以做其他的產品,粘合劑等都做得很好。
曹春昱建議,全行業匯聚資源,在竹材制漿造紙技術與裝備領域的協同創新方面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專用竹材的組培、種植技術的體系化開發、收貯運環節專用器械和經營模式的改變等。科技創新方面,企業要作為主導和牽引力量,積極出題、勇于嘗試,把科技成果、成就立足于應用實效。
華南理工大學原校長劉煥彬教授在論壇上表示,智能制造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是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跟造紙工業、傳統工業深度融合以后所產生的一種新的生產方式。造紙工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化與智能化少不了。要凝聚多方面的力量,包括企業的、政府的、社會的,加快向智能化轉型。
“在其中,造紙工業的工業智能技術怎么研發?有了技術以后怎么開展應用?在應用中來提高、在應用中來迭代,企業家要起主導作用。”劉煥彬說。
金光集團APP(中國)副總裁翟京麗在論壇上表示,企業不僅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更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企業要以科技創新賦能發展,通過促進高新技術與實體產業深度融合、加強科研創新成果轉化、深化全鏈路協同發展創新等方式,著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企業和產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據悉,作為造紙行業龍頭企業,金光集團APP(中國)通過促進高新技術和實體產業的深度融合,使工廠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比如,如東工廠依托5G、云計算以及“工業4.0+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理念,選用世界先進的生產數據自動化系統和AGV、RGV、RFID等生產自動化設備,將抄紙、加工、物流有機結合,做到信息數據化、管理模塊化、生產自動化,最終實現從供應商到漿廠、紙廠再到客戶的全流程數字化覆蓋,使車間能源整體節降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