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近日,交銀理財發布公告稱,該公司將于7月12日提前終止交銀理財穩享大灣區價值投資一年定開3號理財產品。
交銀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并不是個例。經濟導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近期多家銀行及理財公司均選擇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僅6月份就有超過20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6月13日,年內提前終止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共有1053款,去年同期為878款,同比增加175款,增幅19.93%。
受訪的業內人士表示,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原因比較多,業績差、規模小的產品首當其沖。“在凈值化時代背景下,理財產品提前退場或是理財公司適應凈值化管理的一種方式,投資者對此應理性看待。”濟南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規劃師李娜提醒。
多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尊敬的客戶:您好!根據監管政策要求,我行將提前終止XXX號人民幣理財產品,并根據相關產品協議約定為您辦理理財產品清算和分配事宜。”日前,濟南投資者黃蕓蕓收到一家商業銀行發來的短信,提示她所購買的一款銀行理財產品被提前終止了。
一家商業銀行的理財經理張萍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所謂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就是一些有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在合同約定期限還沒到時,就提前終止理財合同的現象;或者是一些無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不再繼續履行合同,提前將理財產品清盤。
經濟導報記者梳理后發現,近期,多家理財公司發布了旗下部分產品提前終止公告。
6月13日,民生理財發布公告稱,公司決定于2024年6月18日提前終止3只理財產品,分別為民生理財富竹安盈6個月封閉5號、民生理財富竹安盈6個月封閉6號、民生理財富竹安盈6個月封閉7號。其中,民生理財富竹安盈6個月封閉5號成立于1月25日,將于7月31日到期,卻在僅剩一個多月到期時提前終止;另外兩只產品的到期時間原本則在今年8月和9月。
中郵理財6月11日發布公告稱,對郵銀財智·鴻運定制6號(盛鼎版)人民幣理財產品擬于2024年6月17日提前終止。
交銀理財也公告稱,將于7月12日提前終止交銀理財穩享大灣區價值投資一年定開3號理財產品。
華夏理財6月5日提前終止了其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92號,而該產品成立于4月26日,共募集41萬元。
普益標準數據統計,截至6月13日,年內提前終止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共有1053款,去年同期為878款,同比增加175款,增幅19.93%。
多種原因導致“早退”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對于產品提前終止的原因,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公告中均有所提及,包括“根據市場和產品運作情況決策”“保護投資人利益”“投資標的產品提前到期”等。
李娜認為,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屬于正常現象,產品說明書一般都有提前終止條款,管理人有權提前終止產品。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原因可能有多方面,比如產品管理人綜合研判認為,后續存在不可控市場因素,提前終止產品比維持產品運作更有利;產品投資業績不及預期,觸發了部分提前終止條款;產品規模大幅下降,導致產品規模過小甚至可能無法支撐產品運作成本。“資管新規后銀行理財進入凈值化時代,理財產品提前退場,也是理財子公司逐步適應凈值化管理的一種方式。”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隨著理財市場監管制度不斷完善,為規范理財產品經營管理、更好滿足制度要求,少數理財產品可能會提前終止運作。此外,受多重復雜因素影響,理財產品未來投資收益不確定性增加,為兌現已有收益,部分理財產品會選擇提前終止運作。
在張萍看來,有些理財產品的募集資金過少,運作起來收益可能無法覆蓋經營成本。產品規模太小,會導致有些資產不能交易。例如,債券市場是批發市場,交易金額動輒數千萬元乃至上億元,若單只理財產品的資金過少,債券交易就會非常麻煩。
投資者應理性對待
雖然黃蕓蕓對于她購買的理財產品提前終止表示認可,但她仍有不小的疑問:“理財產品‘提前退場’,我的收益怎么算?到底是賺了一點兒還是賠本了?”
對此,張萍表示,提前終止的理財產品收益一般按該理財產品的實際持有天數來計算,具體來說就是從持有到提前終止日,看終止日的產品凈值。“一般而言,在產品終止確認之后兩至三個工作日資金將劃轉至投資者賬戶。提前終止的理財產品會在完成資金兌付后發布終止及清算公告,告知投資者產品的具體信息。”
李娜告訴經濟導報記者,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對于投資者影響也不小。“一方面可能意味著投資者無法獲得預期收益,也可能會減少因理財產品業績不佳導致的資金損失程度;另一方面,若投資者沒有提前安排其他的理財計劃,被返還的資金或將閑置在賬戶中,無法產生收益。”
在李娜看來,提前終止的情況增多,可能影響消費者對理財公司理財產品的信心。銀行理財公司需要持續提升投研能力、培養投研人才和風險管理水平,提高對宏觀形勢和金融市場的研判水平,根據市場和客戶變化,及時調整優化資產配置和投資策略,優化產品結構。
對投資者而言,在購買理財產品前,應綜合權衡自身的財務狀況、風險承受能力、預期收入、流動性需求等,同時了解產品合同的相關條款,理性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