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6月19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走在前 挑大梁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六場,介紹山東激發數據要素價值,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情況。

數據要素效應加速釋放,成為傳統產業轉型發展的驅動力量。當前,數據作為新的重要戰略資源和關鍵生產要素,正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近年來,山東充分發揮雄厚產業基礎、海量數據資源、豐富應用場景等優勢,大力推進數據開發利用,在構建數據資源“匯、治、用”體系,打造高效、安全數據流通生態方面持續發力,不斷釋放數據要素價值,賦能高質量發展。在各領域積極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的山東,具體交出了怎樣的一份答卷?
公共數據高效運行
抓好數據匯聚治理,200個政務應用實現數據自動探查,匯聚量提升225%;出臺全國首個市級政府規章—《濟南市公共數據授權運營辦法》,建立數據資產梳理、確權、運營、收益分配管理閉環,打造綜合授權和分領域授權新模式,入駐9家數據運營商,上架200余個數據產品;“泉融通”金融場景應用已接入30家金融機構,授信額度超650億元;“政保通”保險應用已接入11家主流保險機構,普通健康險平均賠付時間壓縮90%,部分險種實現即時結算......
公共數據開發利用是數據要素改革的“突破口”。濟南市大數據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熙表示,濟南市作為山東數字強省建設的核心陣地,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當前數據工作的主線,并將繁榮數據要素市場納入數字濟南建設總體布局。

從購物消費、居家生活,到旅游休閑、交通出行,各類場景的數字化服務在山東不斷迭代升級,數字新技術在社會生活各方面進行深度應用,為人們構筑起了生動的數字生活新圖景。這背后,是山東“數字惠民”理念的堅持與實踐。聚焦“高效辦成一件事”——作為山東省委、省政府面向社會公眾打造的全省統一政務服務總平臺、總門戶,“愛山東”上匯聚的應用服務近2萬項,覆蓋教育、健康、交通、住房、市場監管等所有政務服務高頻領域及各類便民領域,實名注冊用戶數突破1.2億,日活數峰值超860萬。此外,推行“婚育服務一件事”,將出生醫學證明、戶口登記等11件婚育事項整合為1件,由以往“對接5個部門,填報11張表單,跑9趟,耗時4.5天”簡化為“提交1套表單,3分鐘網上一次性申報”。全領域推動“無證明之省”建設,用電子證照代替實體證照,將全省各級各部門500多類碼融合成全省統一的“魯通碼”,讓企業和群眾“無證辦事”“一碼通行”。目前,山東累計開展電子證照應用8.3億余次,“魯通碼”在政務辦事、酒店入住、健康醫療、門禁通行、文化旅游、交通出行六大類場景中推廣應用。
推動數據多元化應用
在曹縣人民醫院,結合大模型技術打造的智能體“眾陽GPT”已率先落地,幫助該醫院的護士從繁瑣的“電腦錄入”中解放出來,也減少了患者排隊等待的時間,改變了醫院的陪診、護理體驗。
近年來,醫療信息化數字化不斷深入,在山東,醫院“上云用數”已十分普遍。
“眾陽GPT”的研發方眾陽健康已服務2000多家醫療機構,基于公共云打造安全、穩定、高效的智慧醫療系統。眾陽解決方案中心齊保博介紹,公共云上的數據中臺打通了醫院不同部門和系統的數據,包括電子病歷、檢驗報告、影像資料等,對提高醫療質量和效率有很大幫助。特別是在“醫共體”建設的背景下,不同醫院間的統一管理、資源共享和高效協作,更需要統一的云平臺和大數據平臺。
經過籌建,山東省建成了國家唯一實體運行的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頒布實施了《山東健康醫療大數據管理辦法》,積極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創新發展。
“依托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山東成立了覆蓋23個省、156家單位的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開發應用聯盟,推動26家協作中心建設,打造跨省數據資源協同體系。截至目前,省內外已 ‘融’匯高質量數據13000余TB!6月18日,省衛生健康委二級巡視員葛玉桂在發言中介紹,省衛生健康委積極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數字強省建設部署,制定印發了“數據要素×醫療健康”三年行動方案,從提升群眾就醫便捷度、加強數據融合應用、建立醫學科研新范式、促進數據要素流通等方面,進一步激發數據要素潛能,推動衛生健康事業數字變革創新發展。
除了數據要素供給更加充足外,數據應用場景也更加豐富。據介紹,山東依托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開發了10個商用場景、12項數據產品,實現了“五惠”場景全覆蓋。“魯醫互認”惠民場景建設已實現全省541家醫療機構跨市跨機構檢查結果互認共享;“魯云影像”初步實現部分市域、醫療機構間影像數據共享調閱;商保兩核服務覆蓋1200余家醫療機構,減輕了群眾就醫負擔,提升了就醫便捷性。下一步,山東將依托北方中心,深入推進“數據要素×醫療健康”行動,探索開展數據資產管理試點,進一步激發數據要素乘數效應。
山東省大數據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健表示,山東強化以數興業,圍繞發展所需,推動數據全鏈條、跨行業數據融合應用,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除了衛生醫療外,在金融服務方面,打造可信數據空間,打通政務數據和企業數據,賦能金融產品研發、貸前準入、貸后監察等全流程業務應用。在企業服務方面,上線“魯力辦”企業訴求督辦平臺,有效解決了一批項目上馬難、人才招引難等事關企業發展的問題。強化以數優政。建設鎮街綜合數據平臺,解決基層多頭重復報數問題,基層表格填報縮減率超過52%,山東“跨層級數據貫通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案例被國家數據局評為首批“數據要素×”20大典型案例之一。
數據賦能效應將加速釋放
數字經濟總量規模達到4.3萬億元,占GDP比重超47%!2023年,山東數字經濟扛起了全省經濟的半壁江山。數據要素賦能經濟發展的力度和速度均令人驚嘆。
隨著數據乘數效應的加速釋放,2024年,數據產業將不斷加速成長,其催生的新業態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數據賦能效應將加速釋放,成為傳統產業轉型發展的驅動力量,數據也將從資源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驅動我國從“數據大國”向“數據強國”加速邁進。
“從8年前的‘互聯網+’到如今的‘數據要素×’,他們都對產業產生重要影響。其中的轉變,是從用戶匯聚到數據匯聚的轉變。用戶是經濟活動的參與主體,而數據則是在主體之間流動的‘血液’,是維系數字經濟運行與主體正;顒拥幕疽蛩。因此,‘聚數’就是‘造血’,數據流動的范圍和強度與數字經濟的活力直接相關。”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信息系統研究所副所長王鉞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數據流通和交易是為數據應用服務的,應用規模的增長和場景的豐富才會真正帶動數據供給和數據交易。歸根結底,數據要素的價值源于其豐富而強大的賦能作用,源于乘數效應賦能實體經濟,進而推動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
新一代數字技術與農業、工業、服務業深度融合,不斷助推產業走向智慧化、高端化,釋放出強勁新動能。如今,智慧農業已成為山東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建成智慧農田、智慧溫室、智慧果園、智能牧場、智慧漁場、智慧農服等智慧農業應用場景近千處,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在工業領域,數據要素成為新型工業化提檔升級的重要助推力,交出了產業數字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高分答卷,目前,山東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達到87.3%,29個平臺入選國家特色專業型平臺;在服務業領域,“互聯網+”在教育、醫療健康、就業、養老、文旅等領域得到普遍應用,數據賦能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
王健表示,目前山東省大數據局致力于抓平臺搭建,通過統籌推動區域性數據交易機構和行業性數據流通交易平臺規范發展,培育多層次數據要素市場交易體系。聚焦山東優勢產業領域,支持建設醫療健康、海洋等行業數據流通交易平臺。此外,抓示范引領,開展“數據要素×”行動,聚焦重點行業和領域,打造一批示范性強、顯示度高、帶動性廣的典型應用場景。開展數據要素應用典型案例評選,激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數據要素開發利用,大力培育數據要素新業態。
新聞同期聲丨青島建成全國首個海洋數據交易平臺
導報訊(記者 戚晨)作為重要的沿海經濟城市,青島市聚集了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和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谝陨匣A和優勢,青島率先發力,加快推進海洋數據流通交易取得突破,建設了全國首個海洋數據交易平臺和首個公共數據運營平臺海洋專區。
青島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艷介紹,青島已建成海洋數據匯聚處理中心。依托海洋國家實驗室(嶗山實驗室),形成豐富的海洋數據資源庫,具備強大的數據存儲、處理、安全保障能力,F已匯聚海洋環境、地理信息、海洋遙感等高質量海洋數據超過50PB,占全國比重25%。
2021年,青島啟動建設海洋數據交易平臺,構建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聯盟鏈”網絡,保障交易全程可追溯,并在海洋數據確權、定價、標準化、資產化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制度規范和創新實踐。逐步形成全國性海洋數據資源目錄,打破數據分散的局面,讓數據需求方快速、精準找到所需數據,實現數據變現。目前,平臺匯聚了48億余條全球海洋數據資源,為全國性海洋氣象預報、海上風電建設與維護、遠洋漁業生產安全、海上航運線路規劃等提供一體化海洋數據流通交易和開發利用服務。截至6月15日,海洋數據交易額突破1560萬元。
張艷表示,同步成立海洋大數據合作發展平臺,首批成員單位20余家,旨在凝聚海洋大數據創新與產業發展資源,聚力在海洋數據資源確權、估值、交易、收益、治理等領域先行先試,提高海洋數據資源交易活躍度,推動海洋數據開發利用,探索構建“依法規范、共同參與、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海洋數據產業發展模式。
下一步,青島市將繼續高水平建設海洋數據交易平臺,發揮好海洋大數據合作發展平臺等資源優勢,通過構建集約高效的海洋數據流通基礎設施和流通交易規則體系,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促進海洋數據高效流通、大規模交易和開發利用,帶動海洋數據要素市場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