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在山東,這顆“芯片”延伸到了藍色海洋。6月12日,第二屆青島“海洋·發展”大會上,隨著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下稱“藍研院”)揭牌,山東邁出了培育“藍色芯”的關鍵一步,將搶占藍色種業發展制高點,促進海洋漁業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
在學術報告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表示,陸域和近海養殖空間受限,“‘藍色糧倉’挺進深遠海最重要的是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兩個鏈條”。

科研+企業 培育優良新品種
“歷經三年多,藍研院終于落地揭牌,這是新的起點。”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宮慶禮表示。
經濟導報記者采訪獲悉,藍研院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等涉海高校院所共建,定位于建設國際一流的海洋種業創新中心,實現種業科研與企業的有機銜接,培育一批具有產業影響力的優良新品種,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藍色種業創新體系,推動我國海洋漁業轉型升級。
在這之前,圍繞海洋育種、產業開發,宮慶禮和中國海洋大學團隊成員已經做了一系列探索。例如,肉質鮮美、具有高價值的“貴族魚”——墨瑞鱈,是來自澳大利亞墨瑞河的淡水魚。中國海洋大學科研團隊,把這種魚類“抱養”回國,讓其在位于青島萊西河頭店鎮楊家屯村的青島七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安家落戶、開枝散葉。在這里,宮慶禮和團隊成員還養殖了其他高端魚種,專門建設了養殖示范中心、水肥一體化溫室。
不同于“靠天吃飯”的傳統養殖方式,七彩種業基地采用陸基工業化循環水養殖,這也是我國設施漁業的重點發展方向。采用這種生產模式節約用地、產出效率高,一個標準的養殖池直徑為6米,一個標準池子的年產量在1萬斤左右,相當于5—10畝的高標準池塘,非常高效。
宮慶禮也是七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他介紹,目前七彩種業基地一期項目每年可以養殖20萬尾成魚,等到二期項目建設起來,可以養殖50萬—60萬尾成魚,將來的規模希望達到400萬—500萬尾,為推動海洋“種業振興”計劃等提供堅實基礎,藍研院的揭牌,將有效促進青島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和提升。
打造水產種業產業集群
水產種苗繁育是漁業生產中的關鍵。山東開發“藍色糧倉”,需要向海要好魚、從源頭入手,打造更多漁業“芯片”!耙獜漠a業鏈上游的苗種繁育、飼料研發,到中游的養殖設施與裝備設計,再到下游的產品加工進行創新,并建設深遠海養殖的完整產業鏈,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丙溈瞪f。
從近岸養殖走向深遠海洋,山東一直注重深耕“海上糧倉”。
在“中國海洋種業之都”威海,優質苗種產能達到600億單位,海洋種業產值達到30億元,產值規模居全省首位,今年將力爭突破700億單位。目前,全國近70%的大菱鲆種苗、90%的鲆蝶魚卵、70%的膨腹海馬苗種,以及全省85.7%的海帶苗、50%的鮑魚苗等優質苗種均育自威海。
青島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和“973”計劃中50%的海洋漁業科研項目,多年來累計培育國家認定的水產新品種占全國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在青科研人員、科研單位及培育出的水產新品種數量皆居全國第一位。

圖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經海”系列深遠海智能網箱
煙臺長島南隍城海洋牧場示范區,有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經海”系列深遠海智能網箱,飼料運輸船直接將餌料打入漏斗,根據風向、水的流向等信息,飼料灌注系統精準選擇投喂口,防止飼料流到網箱外,并自動分析魚的長度、重量和健康狀況,精準計算所需飼料量。截至目前,這樣的網箱在長島已投放了8座,單體網箱年產漁獲可達1000噸,實現全年穩定批量供應,“藍色糧倉”規模可觀。
日照在海上建設了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規范、產業多元、綠色生態的現代海洋牧場,推廣海面、海體、海底多層次生態立體養殖模式,有效修復海底生態系統。今年5月24日,日照嵐山海域,生長于財金“海上糧倉壹號”首座網箱的20萬尾三文魚進入收獲期,開始了今年的捕撈作業,標志著日照市在三文魚養殖領域取得了新突破。財金“海上糧倉壹號”系列計劃建設的網箱共有6座,項目全部建成投用后,預計可實現年產三文魚6000噸,將成為全國最大的全潛式深遠海三文魚養殖網箱集群。
立足青島,服務山東,輻射全國,藍研院將著力建立“科研端技術突破+產業端政策支持+市場端金融創新”的體制機制,統籌人才、資金、技術、政策等要素,聚焦水產育種領域共性關鍵技術、核心應用技術、戰略前瞻技術開展聯合攻關。以全基因組高效分型、高通量測定等前沿技術為支撐,顛覆傳統育種模式,搭建現代育種技術體系。截至目前,已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振民、陳松林等12個水產育種領域領軍專家團隊入駐藍研院。
下一步,青島將加快編制出臺《青島市水產種業發展專項規劃》,適時組建藍研院領導下的投資發展平臺,加快即墨區藍色種業園區規劃論證,推動藍研院育種技術成果落地轉化,研究設立藍色種業專項基金,推動水產種業園區改造提升,支持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重點種業企業發展壯大。以藍研院為核心,在西海岸新區、即墨區打造水產種業產業集群,加快“院、園、企”協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