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6月14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風會,對《關于進一步支持建筑業做優做強的若干意見》(下稱《若干意見》)進行解讀。

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任海濤在吹風會上表示,建筑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也是山東的傳統優勢產業和富民產業。“十四五”以來,山東全省建筑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始終保持在7.3%以上。2023年,建筑業增加值居全國第二,完成總產值1.87萬億元,位次升至全國第五;繳納稅收占全省國內稅收的6.4%;從業人員達352萬人,對地方經濟增長、穩定就業和促進財政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基于建筑業對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為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而出臺了《若干意見》。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此次出臺的《若干意見》提出,對建筑業企業在招標投標中不得設置歧視性條款,確保市場公平競爭。通過支持建筑業企業采用聯合體方式進入大型基礎設施領域,增加企業參與橋梁隧道、綜合管廊等重大項目建設的機會,支持企業積極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同時,加大對建筑業綜合實力排名靠前的市、縣、企業支持力度,注重建筑業總部招商引資,集聚產業發展優勢。再比如,積極培育龍頭骨干企業,首次提出施工總承包企業依法承攬的專業分包、主體工程主要勞務分包業務可作為投標業績。同時,要求在招標投標等方面對民營企業一視同仁,增加民營建筑業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機會。引導銀行機構優化金融產品和服務,降低民營建筑業企業的融資成本。
山東作為傳統建筑業大省,需要抓住轉型機遇,加快推動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助力全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若干意見》提出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模塊化建筑,推廣采用綠色建材,加大建筑垃圾綜合處理利用,推動建筑業綠色低碳發展。并明確,加大智能建造發展的用地支持,推進智能建造技術應用,從BIM(建筑信息模型)、智能裝備、智能生產、智能施工等全鏈條賦能新型建造模式。
當前,建筑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保證金繳存、賬款拖欠等進一步加大了建筑業企業生產經營壓力。針對以上問題,《若干意見》提出鼓勵對信用良好、具有相關專業技術能力的建筑業企業建設工程保證金預留比例由最高不超過3%降低至1.5%,對于征信良好、按制度落實農民工工資要求等條件的企業減免建設工程質量、投標等工程建設領域保證金。同時,著力規范工程價款結算,加大對拖欠建筑業企業賬款的清理力度,指導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讓廣大建筑業企業充分享受國家政策紅利。
《若干意見》提出,加大對建筑業企業貸款的支持力度;將符合規定條件的綠色建材、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等納入綠色債券支持范圍,合理確定綠色建筑項目貸款利率水平;保持建筑業企業融資連續穩定,對生產經營正常、資金流動性暫時遇到困難的優質建筑業企業不盲目抽貸、壓貸,不額外增加擔保要求。
當前形勢下,建筑業的轉型升級迫切需要具有現代管理理念的企業家、高端專業技術的工程師,以及適應工業化、智能化、數字化等新型專業技能的產業工人。《若干意見》堅持夯實人才基礎,提出拓展建筑業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在生產一線崗位從事技術技能工作的技能人才可按照職稱與職業工種對應關系,參加相應職稱評審。同時,開展“齊魯建筑工匠”技能培訓行動,為建筑業企業“量身訂造”技能人才。
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王潤曉表示,近年來,國家和省里對智能建造工作高度重視。國家將發展智能建造納入“十四五”規劃綱要。目前將發展智能建造作為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聚焦政策統籌、創新驅動、試點示范等工作重點發力。到2025年末,培育30家以上智能建造骨干企業,累計打造200個以上智能建造試點企業和項目,適宜技術在大中型建筑工程項目中應用占比達到30%,智能建造應用場景實現16市全覆蓋。
結合山東建筑業體量大、工業門類齊全等優勢,針對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從智能設計、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智能建造設備裝備、智能生產、智能施工、智慧運維等6個方面提供指導,推動智能建造前沿技術廣泛應用。
注重先行先試。目前,全省從城市、企業、項目三個維度開展試點,在試點城市方面,選定了淄博、濟寧、日照、德州4個省級智能建造試點城市,與青島市國家試點城市形成了“1+4”試點格局;在試點企業和試點項目方面,公布了全省100家試點企業與102個試點項目,同時定期評估各項試點的實施進度、科技創新成果、經濟社會效益等,形成可感知、可量化、可評價的試點成果。
下一步,山東將通過工業化轉型、數字化升級、綠色化發展,創新突破智能建造核心技術,充分發揮建筑龍頭企業、特色優勢項目的示范作用,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設各環節中的應用,實現建筑工程高效益、低能耗等目標,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