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順應政策調整,近期,包括平安銀行、建設銀行、興業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推出房貸“先息后本”還款業務,該類產品一經推出便快速引發市場熱議。
“先息后本”,顧名思義,就是在房貸前幾年,借款人按月或按季度償還利息,到期之后再繼續償還本息的還款方式。總體來看,市場上“先息后本”的主流方案為,“先息”期數24至60期,貸款人僅需償還利息,償息期過后,則需在剩余貸款期限內按期償清余下貸款。有銀行表示,此舉是為了降低房貸客戶的還款壓力,每月最低可以只還1元本金。
從實踐來看,“先息后本”的還款方式,比較適合那些前期資金緊張但預計未來收入狀況會持續改善的客群,這種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購房者的月供壓力。但是,購房者需要注意的是,前期的階段性償息“減壓”期過后,本金償還的壓力和風險不容忽視。
畢竟,“先息后本”會造成后期還款壓力過大,這種還款方式的綜合融資成本比較高,如果購房者對自身收入和償還能力計算、評估不到位,容易產生違約風險。所以,想嘗試此種還款方式的購房者,不宜盲從,還需“悠著點兒”。
當下,在信貸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按揭貸款依然是銀行相對優質的資產。而多家銀行在面臨“資產荒”的情況下,紛紛把按揭貸款作為信貸資產配置的優先方向,也導致了銀行之間的競爭加劇。各銀行間除了貸款利率競爭,更多是服務的競爭,再加上當前銀行降低利率爭搶客戶的空間有限,通過貸款產品設計和創新來拓客就成為一種選項。
多家銀行推出房貸優惠政策以及特色還款方式,一方面可以刺激購房需求,減輕居民住房消費負擔,促進房地產市場的交易活躍度;另一方面,優惠政策可能會吸引更多的貸款客戶,從而增加銀行的按揭貸款業務量。不過,對于銀行而言,房貸利率不設下限后,銀行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在低利率環境中,如何在日益“內卷”的貸款市場中突圍,是各家銀行亟待解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