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本身就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數字技術深度融入生產生活,數字“牽手”產業、數字賦能經濟……數字正為未來賦予無限可能。山東以“數”催“新”、以“新”提“質”,新質生產力正為數字山東注入新動能。
管理模式多維度更新
在山東東明石化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東明石化”)主控大廳里,無人地磅項目正在有序進行。工作人員只需要緊盯控制器顯示屏,就可以觀察裝置的各個狀態變化,及時進行調整。

“無人地磅項目利用先進的傳感器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對貨物稱重過程的自動化監測。傳感器系統的應用使得稱重過程更加精準、高效,還減少了人工干預帶來的誤差,提高了稱重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通過數字化技術的融合,無人地磅項目實現了遠程監控和管理,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遠程獲取貨物的稱重情況,及時做出決策和調整,提高了管理效率和響應速度。”東明石化電商處負責人余杰告訴經濟導報記者,2019年,東明石化開始進行數字化改革。2022年,企業正式組建“數智未來”項目組,通過推進信息化、自動化及智能化建設,提升管理質效,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要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圍繞投資、運營、能耗等領域開展全方位、立體化、多維度數智化變革,逐步構建起東明石化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平臺、私有云平臺等基礎設施。“項目最重要的創新點在于引入人臉識別系統和大數據分析,不僅實現了無人計量的管理模式,還大大減少了人工誤操作,而且通過對稱重數據的分析對比,能夠排查異常情況并發出預警,幫助管理者快速響應和處理問題,節省了人力成本。”余杰介紹,這項無人地磅項目不僅是技術的創新,更是管理模式的革新。

生產領域的智能化建設,不僅大幅減少了員工工作量,還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作為東明石化供應鏈體系的重要一環,戰略采購中心采購模式由分散采購向集中采購轉變,采購中心引入先進的采購系統平臺貫穿整個采購體系,實現采購流程的無縫銜接,整個采購過程可視可控。
“集團實施工業先進控制(APC)+在線優化控制(RTO)系統后,自控率從最初的60%提高至98%,大幅度降低了操作工勞動強度,節省了設備維護成本。”東明石化人力資源管理中心標準制度處處長劉行祥介紹,目前,東明石化已經完成多個系統平臺的開發和實施,生產數字化建設標準等公司基礎標準和規范設計的編寫工作正在逐步進行,主力生產裝置自控率提升至98.67%,平穩率提升至98.14%。
產量激增布局全球
近百米的裝配生產線上,臺勵福機器設備(青島)有限公司(下稱“臺勵福公司”)車間內一派繁忙的生產景象。“今年以來,每個月的訂單都超過去年同期。”臺勵福公司運營管理中心總監施正豐介紹,2024年1月至4月,公司銷售叉車4000多臺,銷售額約2億元,同比增長17%。公司從一年僅銷售幾百臺叉車的小廠,逐漸成長為山東省“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20年,臺勵福公司又成為世界500強企業豐田集團全資子公司。

經濟導報記者看到,在裝配生產線的電子屏幕上,今日計劃、今日完成、可動率等信息一目了然,工人可根據信息適時調整工作節奏和裝配速率。“傳統生產經營模式下,裝配一臺叉車需要半小時,如今,7分鐘就可以下線一臺叉車。”施正豐告訴經濟導報記者,臺勵福公司通過引進豐田先進的管理方式,結合豐田精益生產模式(TPS)、生產信息化(MES)等,最大優化生產環節,提高生產效率和運營效率,實現設備遠程維護、生產流程在線管理、供應鏈信息更新等環節互聯互通,打造智能互聯工廠。

訂單的持續增長還得益于產品的創新研發。結合當前的新能源發展趨勢,臺勵福公司推出了新能源鋰電池叉車。“新款鋰電池叉車是在原有車型基礎上進行的一款油改電車型,不僅價格較之前電動叉車降低了40%,性能也大幅提升。”施正豐說,始終保持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及時調整生產策略,開發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或服務,公司通過加大研發投入,開發新產品、新技術,今年新能源叉車的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1%。
目前,臺勵福公司年產各類叉車2萬臺以上,實現年產值10億元。隨著新廠房的建成和訂單的火爆,臺勵福公司已經成為山東省重點的叉車整車生產制造企業,是搶占電動叉車全球市場、超前布局無人叉車項目的重要基地。
擴大工業和信息化領域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用好全球創新要素資源,山東企業參與全球產業鏈高端競爭。根據豐田集團在全球的產業布局和市場需求,臺勵福公司將進一步擴大產能。目前,公司計劃在新工廠的旁邊建設二期項目,達產后,山東將成為豐田集團經濟型叉車最重要的產地。
贏得未來競爭優勢
在山東美陵化工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數控機床與機械手臂高效協同,汽車半軸生產實現全鏈條自動化,產能提升20%以上;賽輪集團青島工廠的智慧大腦“橡鏈云”已在多地輪胎生產中應用,依靠“橡鏈云”大數據和機理模型,新建工廠無需試制上萬條輪胎,可一鍵復制,即時達標……
新質生產力突破了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以高質量、高效能為基本要求,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基本特征。 如今在山東,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快智能制造提質升級。大力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能有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賦能新興產業打造核心競爭力,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

“山東在發展過程中不是將傳統產業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而是不斷立足基礎優勢和發展趨勢,優化布局、改造提升。”近日,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王茂慶表示,在生產方式上,山東大力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持續深化工業技改提級、智能制造提質、工業領域碳達峰等行動,2023年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1.2萬個,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超過五成,建成全國首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國家級智能工廠數量和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指數均居全國首位,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數量分別居全國第2和第3位。
工業園區、產業集群也在悄然轉變。中瑞電子建設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將帶動臨沂高新區電子元器件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改造的中鐵智能化高端裝備產業園內,顯示屏和工位機密布,傳感器實時回傳,一塊偌大的顯示屏上,園區各區域生產情況、設備運行、訂單交付等數據實時跳動,一覽無余。
“山東正在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步伐,縱深推進‘工賦山東’行動,繼續滾動實施‘萬項技改、萬企轉型’,實施工業互聯網平臺培優工程,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持續做優傳統優勢產業“家底”,著力塑強新興未來產業“引擎”,近年來山東堅持把工業經濟作為頭號工程來抓,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制造業是山東經濟的根基所在,也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贏得未來競爭優勢的重中之重。“山東將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支持多路線平行探索和交叉融合,打造新技術應用場景,建設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培育更多能夠引領產業升級、搶占發展制高點的新興支柱產業。”王茂慶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