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報記者 李淑楠 濟南報道
6月3日,朗源股份(300175.SZ)收到深圳證券交易所年報問詢函,深交所對其子公司財務造假、控制權轉讓、業績變動合理性等諸多問題進行問詢。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4月中旬以來,朗源股份股價波動劇烈,整體呈倒V型走勢。該股自4月16日至5月20日這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里,最高漲幅達到了304.07%。隨后其股價又持續暴跌,年報問詢函發布后,朗源股份股價迅速跌停。截至6月4日收盤,朗源股份報7.56元/股,5月20日至今,該股累計大跌45.83%。

控股子公司連續四年造假
問詢函顯示,朗源股份控股子公司廣東優世聯合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優世聯合”)涉嫌參與虛假交易。優世聯合在2017年和2018年通過虛假交易虛增資產達2512.72萬元;2019年和2020年,該公司又通過虛假交易合計虛增營業收入4215.86萬元,虛增存貨2830.67萬元。
此外,截至年度報告披露之日,優世聯合的關鍵管理人員張濤涉嫌虛假交易形成資金占用1136.91萬元,收購前虛增資產還形成資金占用2512.77萬元。至今,張濤尚未歸還上述占用優世聯合的資金。
深交所要求朗源股份詳細說明在子公司連續四年造假的情況下,公司是否觸及風險警示和退市規定。同時,深交所還要求公司詳細說明資金占用的具體過程、歸還情況、歸還計劃,以及公司是否已采取法律手段來維護公司及股東的利益。
公開資料顯示,朗源股份主要從事農副產品加工業務,包括果干、堅果果仁、鮮果的加工、生產及銷售,主要產品有葡萄干、松子及松子仁、蘋果等。該企業2011年2月在創業板上市。2018年,朗源股份作價2.09億元收購優世聯合51%股權,向“農副產品加工+數據中心”雙主業模式轉型。
但是,2019年至今,優世聯合的持續虧損令朗源股份業績“陷入泥潭”。2022年與2023年,優世聯合營業利潤分別為-3257.93萬元、-5744.28萬元,且處于嚴重資不抵債狀態。受此影響,朗源股份近幾年也是連續虧損。財報顯示,2020年至2023年,朗源股份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89億元、-5218.76萬元、-2775.45萬元、-5362.55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5月15日晚,朗源股份披露,公司擬將優世聯合資產出售給控股股東新疆尚龍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新疆尚龍”)指定的主體上海虞長翊實業有限公司,交易對價為8500萬元。本次交易完成后,優世聯合將不再納入公司合并報表范圍。
朗源股份表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度,因優世聯合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計提減值事項及未決訴訟等事項,公司已連續三年被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的保留意見審計報告,且優世聯合涉嫌參與虛假交易,影響公司貸款等融資業務,影響公司業務發展。
這一交易也引起了深交所的關注,要求公司說明交易的商業合理性、交易定價的公允性,并核查交易對方的資金來源及其與公司的關系。
大股東質押率達100%
除了財務造假問題外,朗源股份控制權變化與大股東質押情況也引起了深交所的關注。
2024年4月30日,朗源股份控股股東新疆尚龍及實控人王貴美與杭州東方行知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下稱“東方行知”)簽署了《借款協議》和《表決權委托協議》。
新疆尚龍、王貴美將其持有的朗源股份23.95%股份對應的表決權委托東方行知行使,東方行知將向新疆尚龍、王貴美提供2億元的借款。由此,東方行知將成為朗源股份控股股東,趙征將成為朗源股份實際控制人。
在宣布東方行知將成為控股股東后,朗源股份的股價曾接連大漲。
5月6日,即股權變更后第一個交易日,朗源股份漲停,5月7日上漲14.70%,5月8日再次漲停;在短暫休整后,朗源股份在5月14日至16日繼續大漲,其中有兩天收盤漲幅超過10%,分別達到13.64%和17.95%。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觸發此波大漲的原因,或與東方行知背后的股東有關。新東方掌門人俞敏洪間接持有東方行知股權。而東方行知實控人趙征曾擔任新東方集團投資事業部總經理,俞敏洪則是行知資本創始合伙人、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
作為被市場最新認定的“新東方”概念股,朗源股份被頻頻問及與新東方集團、東方甄選、與輝同行的合作可能性,公司回應稱,“公司與新東方集團及其關聯方暫時并未開展業務合作。”
此外,問詢函顯示,新疆尚龍及王貴美已將其所持的全部股份質押,質押比例高達100%。對此,深交所要求朗源股份詳細說明大股東質押的原因及合理性、質押資金的具體用途、約定的質權實現情形等,說明是否存在較大的平倉風險。
年報遭問詢
多只“問題股”紛紛大跌
在A股上市公司2023年年報披露后,交易所近期對上市公司密集發出數百份年報問詢函。
魯股方面,*ST東洋(002086.SZ)、青島金王(002094.SZ)、中銳股份(002374.SZ)、*ST中潤(000506.SZ)相繼接到問詢函,問詢內容涉及持續經營能力、短期借款大增、營業收入下降、財務報告等問題。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年報問詢函密集發布,體現了資本市場嚴監管趨勢。通過年報問詢函,監管追問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真實性、資產負債表等情況,有助于打擊財務造假等違規行為,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讓上市公司更真實地披露公司業績。
經濟導報記者發現,業績變動是這些公司被問詢的一大共同原因。其中,*ST中潤扣非凈利潤已連續7年虧損,累計虧損達16.45億元;*ST東洋扣非凈利潤2018年至2023年合計虧損44.40億元。
此外,部分遭問詢的個股與朗源股份近期股價變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以*ST中潤為例,今年以來,*ST中潤股價同樣呈倒V型走勢。前期金價飆漲,一度帶動*ST中潤股價自2月6日的2.49元/股上漲至4月12日的6.93元/股,跑出了近5年來最高點。此后,*ST中潤股價開始走“下坡路”。在4月底發布年報后,其股價更是陷入了持續跌停的窘境。截至6月4日,*ST中潤跌停走出22連板,自4月12日至今累計跌幅已達77.50%。
“這類業績情況一般但股價持續大漲的企業,通常存在明顯的非理性炒作風險,投資者要警惕。”濟南資深投資者張明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中泰證券分析師劉保民建議投資者遠離ST股票,對于早期介入的股票,到達一定程度學會見好就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