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于婉凝
5月30日晚間,未名醫藥(002581.SZ)發布公告稱,公司擬退出此前參與設立的深圳前海未名醫藥產業并購基金(有限合伙)(下稱“前海未名并購基金”)。經濟導報記者查閱此前公告獲悉,2016年,未名醫藥與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嘉棁(上海)實業有限公司(原北大未名(上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和深圳前海設立前海未名并購基金,其中,未名醫藥作為有限合伙人參與,擬出資3億元。不過未名醫藥在最新公告中表示,前海未名并購基金成立至今未開展實質性運作、各合伙人均未注入任何資金。
對于成立該基金的目的,未名醫藥此前曾在公告中表示,設立目的系圍繞公司主營業務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行投資,并購整合優質醫藥資產,提高未名醫藥在醫藥行業的戰略地位,實現良好的投資效益,為合伙人獲得資本增值。
各合伙人未注入資金的原因是什么?公司之后是否還會有其他的投資或并購計劃?5月31日,經濟導報記者致電未名醫藥證券部,其工作人員要求將采訪提綱發送至郵箱中;至截稿,對方并未予以回復。
北京科興相關訴訟落地
在審視未名醫藥2023年的整體經營管理情況時,市場關注的焦點在于公司與其參股子公司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下稱“北京科興”)之間的股權糾紛訴訟。截至目前,在未名醫藥現任管理層的積極協調與推動下,圍繞北京科興的訴訟紛爭已基本塵埃落定。近日,未名醫藥還發布公告稱,收到北京科興分紅款項約2.15億元,公司表示,上述分紅款有助于改善公司現金流,對公司合并報表凈利潤無影響。
未名醫藥與北京科興之間的股權糾紛,則可以追溯至更早之前。
2022年5月,未名醫藥前董事長潘愛華借助杭州強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杭州新強”)以約28.9億元取得未名醫藥子公司未名生物醫藥有限公司(下稱“廈門未名”)34%股權,而當時的廈門未名直接持有北京科興26.91%股份。但對于該交易,未名醫藥的董事會未做審議,甚至未名醫藥大部分董事直至工商變更完成才知情。
2022年10月,即在發現潘愛華等人的舉動之后,未名醫藥發布公告稱,廈門未名持有的北京科興26.91%股權全部劃轉至未名醫藥,股權劃轉完成后,未名醫藥直接持有北京科興26.91%的股權。截至2023年8月29日,前述工商備案變更登記已完成。
另據未名醫藥今年2月19日晚間公告,公司收到的《刑事判決書》顯示,一審判決下,公司前董事長潘愛華等3名被告的職務侵占罪及挪用資金罪已坐實,判決追繳杭州強新非法占有的廈門未名34%股權,返還未名醫藥。
山東證監局于日前也結束了對案件的相關調查,相關公告顯示,山東證監局擬對潘愛華采取10年市場禁入措施。隨著原管理層潘愛華等人的違法行為被坐實,未名醫藥即將迎來發展的新篇章。
2023年及今年一季度均虧損
4月30日,未名醫藥披露了2023年年度報告和今年一季度報告,2023年及今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均實現正向增長,分別實現4.30億元及8380.4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0.36%、10.85%。
歸母凈利潤方面,未名醫藥2023年及今年一季度歸母凈利潤仍為負值,分別為-3.32億元和-2770.41萬元。
對于公司2023年度的虧損,未名醫藥解釋,計提信用減值損失和資產減值損失是主要原因。年報顯示,由于計提信用減值損失和資產減值損失,未名醫藥2023年度合并利潤總額減少達到3.15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減值中有2.08億元系合肥子公司向山東未名生物醫藥產業園整體搬遷所致,短期內對公司業績產生負面影響。
除此之外,2023年未名醫藥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19.13%,達到5979.91萬元,研發投入占營收的比例提升至13.91%。公司資產負債率有所降低,截至2023年末,公司資產負債率為6.99%,同比下降6.64個百分點。
未名醫藥之后會采取哪些措施來改善公司的經營狀況?截至發稿,經濟導報記者未獲得公司方面回應。
不過對于未來發展,未名醫藥在年報中表示,2024年,公司將深入開展行業及自身經營系統分析,完善公司合規管理體系,以提升上市公司發展質量效益為落腳點,穩中求進、穩中求變,扎實推進科學的、可持續的業務布局及合理的產品矩陣構建,同時加強內控制度建設,不斷完善風險防范機制,保障公司健康、穩定、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