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山東加快塑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優勢。5月30日,在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山東省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胡薄介紹,“今年前4月全省民間投資增長10.3%,占比達到61.1%、好于全國9.6個百分點。”
山東扛牢經濟大省責任擔當,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強勢開局。
六大聚焦“挑大梁”
胡薄介紹,山東加快塑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源自省委、省政府謀劃發展思路、制定政策舉措、衡量發展成效,確保山東工作的正確方向。
聚焦科技自立自強攻堅突破,著力激活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動力引擎。緊扣打造全國重要的區域創新高地和科技創新策源地,加快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實施基礎研究十年攻堅行動,省級科技創新投入已經連續3年超過145億元,打造全國重點實驗室21家,高熱效率柴油機、高速磁浮交通系統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加快提升科技創新效能,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打通“產學研用”全鏈條,催生出一大批高成長性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4.5萬家、三年增長1.5倍。
聚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攻堅突破,著力筑牢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根本支撐。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重大生產力布局調整,提速建設裕龍島煉化一體化等標志性工程,構建“一基地(煙臺—青島)、兩集群(東營、菏澤)”發展格局;加快鋼鐵產業向沿海布局,日鋼產能承接一期等項目投產,沿海粗鋼產能占比達到53%。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集中優質要素資源支持32個省級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總規模超過3.2萬億元,帶動了上下游配套及關聯企業超過2萬家;謀劃實施100個數字產業重大項目,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達到47個。超前布局未來產業,聚焦元宇宙、人工智能、深海空天等未來產業,打造15個省級集群,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發展好天使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促進未來產業盡快成長壯大。
聚焦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攻堅突破,著力夯實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基礎保障。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規劃建設總裝機2億千瓦以上的海上風電、膠東半島核電等大型清潔能源基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9800萬千瓦、占比超過45%,“十四五”以來裝機規模翻了一番多,今年底裝機占比將歷史性超過煤電。
聚焦落實重大戰略攻堅突破,著力塑強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特色優勢。縱深推進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出臺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規劃,制定實施黃河灘區遷建后續支持政策,濟南都市圈、青島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落地,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更加彰顯。深入實施海洋強省建設十大行動,去年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7萬億元、占全國的17.2%;加快打造世界級海洋港口群,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19.7億噸、保持全國第一。
聚焦深化改革開放攻堅突破,著力拓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潛力空間。堅持以改革破堵點、強動力,主動服務和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創新構建公平市場競爭、惠企政策落實等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十大機制,出臺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27項措施,今年1-4月全省民間投資增長10.3%,占比達到61.1%、好于全國9.6個百分點。堅持以開放匯資源、激活力,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做強上合示范區、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平臺,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儒商大會等活動品牌,設立濟青煙招商產業園、招引世界500強和行業領軍企業261家,選擇齊魯、創業齊魯越來越成為共識。
聚焦統籌發展和安全攻堅突破,著力守牢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安全底線。扛牢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重大責任,“十四五”以來建設高標準農田1500萬畝左右,糧食總產連續3年突破1100億斤。統籌做好煤炭供應、電網調度、外電增購等工作,去年在全網用電負荷屢創歷史新高的情況下,有力保障了能源穩定供應。
現代化產業體系提速突破
省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崔霞介紹,山東統籌推進農業、工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形成了規模優勢、體系優勢和部分領域的領先優勢,完全有基礎、有能力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實現目標、走在前列。
崔霞表示,為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速突破、塑成優勢,山東將從四方面發力。
突出轉型提質,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方向,優化鋼鐵、石化等重大生產力布局。深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提質增效。加快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補強重點產業鏈薄弱環節,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力爭到2025年,全省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定在30%左右,冶金、化工、輕工、建材、紡織服裝、機械裝備等六大優勢產業產值突破10萬億元,建成世界一流的基礎產業戰略基地。
突出創新賦能,打造產業增長新引擎。全面強化科技創新,發揮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平臺作用,加強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提升科技創新源頭供給能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業態,引領實體經濟轉型提質。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擴容倍增行動,在現有32個集群基礎上,再培育10個左右省級集群。前瞻布局人形機器人、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集中做強15個省級集群,著力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全面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力爭到2025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50%左右。
突出融合互促,推進一二三產協同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重大戰略,強化科技與裝備支撐,加速推動農業現代化。鞏固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到2025年,建成一批穩產高產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性保障基地,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3萬億元。深入實施服務業補短提升十大行動,深化數字賦能和技術滲透,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農業深度融合,力爭到2025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達到5.5萬億元左右,規上服務業企業超過1.5萬家。
突出超前布局,提升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加快推進雄商高鐵山東段、濟南機場二期等基礎設施“七網”項目建設,構建串聯全國的交通設施主骨架和大動脈。加力推動能源綠色轉型,提速五大清潔能源基地開發,協同推進核電、海上風電、光伏、抽水蓄能等重點項目建設,力爭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3億千瓦左右,儲能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以上,全面增強綠色能源供給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