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山東正在加快探路鹽堿地綜合利用。5月30日下午,在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牢記囑托 走在前 挑大梁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主題系列發布會上,省發展改革委農經處處長翟振然介紹了山東獲批全國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兩年多來取得的成效和下一步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方面的新舉措。

堅持試點先行,強化示范帶動。2022年9月,山東獲批國家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試點工作在東營市開展,到2025年完成后,將新增和改造耕地15.07萬畝,預計年增產糧食7300萬斤。試點以來,省政府成立了領導小組,組建了專家咨詢委員會,建立健全了省市縣三級工作推進體系,加大水資源和資金等方面的統籌協調力度,有效保障了試點工作開展。目前,40個試點片區已開工31個,預計新增和改造耕地12.3萬畝,占試點總量的82%。
堅持統籌兼顧,推動擴面提升。在抓好國家試點的基礎上,加快鹽堿地綜合利用向全省拓展。其中,強化種業創新。堅持“以地適種”和“以種適地”相結合,培育耐鹽堿新品種(系)37個,示范推廣面積800萬畝,新品種多次打破鹽堿地高產紀錄。強化平臺建設。聚焦科研攻關,先后建成多個鹽堿地綜合利用高能級平臺。其中,鹽堿地國創中心組建了45個創新團隊,集聚各類科研人才1089人。強化特色發展。各地結合資源稟賦,大力發展鹽堿地特色農業,充分釋放土地產出效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比如,壽光北部在鹽堿地上無土栽培西紅柿,一年兩茬,畝產可達4萬斤。
下一步,山東將全方位、系統化推進落實,積極探索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山東路徑”。
科學規劃布局。在推動印發省級層面實施意見的基礎上,加快編制全省總體規劃,同步制定鹽堿耕地治理、水資源保障等專項方案,強化頂層設計,優化區域布局,落實落細各項重點任務。
優化要素配置。在用足用好中央各項支持政策的基礎上,會同省有關部門,加強資金、用水、人才、科技等要素支撐。指導相關市縣拓寬多元籌資渠道,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保障鹽堿地綜合利用高效開展。
注重典型帶動。總結推廣國家試點經驗,應用先進技術模式,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參考借鑒。同時,以縣為單位開展省級試點,探索不同類型的鹽堿地治理路子。
推進多元利用。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深入挖掘鹽堿地增產潛力,向各類鹽堿地要食物,為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貢獻力量。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4月25日至26日,“耐鹽堿牧草種質收集評價與生物育種創新團隊”啟動會暨耐鹽堿作物育種實驗室揭牌儀式在山東省黃三角農高區鹽堿地學術交流中心舉行,助力山東培育更加適應鹽堿地環境的作物新品種。山東種業耐鹽堿作物育種實驗室位于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是山東種業集團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室占地近500平方米,配備了先進的分子檢測、組織培養等設施,利用先進設備和條件,應用基因編輯、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等更加精準、高效的育種技術,提高了育種效率,縮短育種周期,培育出更加適應鹽堿地環境的作物新品種。

山東種業黃河三角洲公司依托實驗室,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原副校長、核心攻關團隊首席專家王濤教授團隊和甘肅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國內頂尖牧草團隊共同申報鹽堿地生物育種領域——耐鹽堿牧草作物種質收集評價與新品種培育攻關任務,重點圍繞苜蓿、甜高粱、燕麥、小黑麥、羊草、飼用芒草、飼用藜麥、飼用菊芋等牧草作物,廣泛收集并鑒定種質資源,對國內外品種、農家種、野生種、遠緣雜交材料進行鹽耐受性鑒定分析,培育高生物量、高蛋白、耐鹽的飼草新品種(系)。研發團隊將在項目實施期內研發生物育種關鍵技術3項以上,創建“保存評價—分子設計—精準加速—多梯度驗證”育種創新體系,種業技術集成示范面積2000畝、示范輻射20000畝,制定地方/行業標準3項,審定、登記或認定耐鹽3‰—6‰作物新品種(系)20個以上。

山東種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段友臣表示,山東種業由一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逐步發展為“育繁推服”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集團,得益于嚴格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下一步,山東種業將充分發揮創新平臺優勢,加強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合作項目、聯合培養研究生等方式,共享資源、技術和經驗,共同推動耐鹽堿作物育種產業發展,為我國鹽堿地的綜合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