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青島報道
近日,“耐心資本”一詞走進了大眾視野——中央部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時,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

5月28日,以“創投風投創時代,創新創業創未來——資本賦能產業、新質驅動發展”為主題的2024·青島創投風投大會召開,數百位國內外創投風投領域知名的投資人、經濟學家、企業家相聚青島浮山灣畔,就耐心資本、風投發展交流互鑒。不少行業人士表示,要扎扎實實立足山東,培育新質生產力,用資本壯大、推動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龍頭產業投資成創投風投亮點。其中,青島億洋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作為龍頭企業——海信集團投資設立的投資機構,擬發起設立規模1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重點圍繞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進行產業鏈上下游投資。上市公司百洋醫藥集團擬發起設立規模10億元的醫康產業投資基金,主要投向醫療健康領域。”青島市金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一直以來,青島制造產業龍頭企業作為資本、人才和資源的聚集中心,通過設立產業資本,投資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比如,海爾集團設立海爾資本、歌爾股份設立青島同歌創投。此外,澳柯瑪等企業也在通過直投或以母基金形式參與到產業投資中。
“海爾創投作為海爾金控旗下的產業投資平臺,誕生于產業并賦能產業,其最大的優勢就在于能夠真正從產業方的視角出發,通過投資賦能,支持解決行業堵點、企業難點和用戶痛點,助力產業鏈‘延鏈、強鏈、補鏈’,以此推動產業生態的優化發展。”海爾創投產業投資合伙人于凱在發言中介紹,創投風投機構應更積極、更有為地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于凱認為,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其實給了科創投資一個更明朗的方向,創投風投機構要更加積極主動地研究并理解新質生產力,尤其要關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以及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和數字經濟發展中的投資機會。此外,還應努力搭建生態賦能平臺,匯聚“政產學研用資”多方力量,以生態合力共同助推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于凱介紹,目前,海爾創投管理總規模超200億元,投資覆蓋項目400余個,其中專精特新等科技型企業占比超70%,已上市企業45家。

在2024·青島創投風投大會上,《創投風投行業年度白皮書(2024)》(下稱《白皮書》)發布。《白皮書》指出,智能及高端制造(國產替代、AR/VR、工業機器人)、AI和大數據(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算力產業鏈、網絡及數據安全)、大健康產業(基因科技、生物經濟、醫療器械)等技術領域受到資本重點關注。
資本矩陣、專業團隊推動了優質創投風投資源在青島加快聚集,上合雙循環、國盛資盈等一批百億元基金實現落地。在創投風投基金的支持下,青島成功引入“AI+制造第一股”創新奇智、全球顯示龍頭企業京東方青島生產基地、視頻人工智能擬上市企業以薩技術、中國信科集團下屬企業宸芯科技、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算法提供商極視角等逾200個新質生產力產業項目。
耐心資本為IP“打底”
2019年,青島提出創建創投風投中心的目標,并量身打造了創投風投大會作為聚集優質金融資源的平臺。5年來,青島創投風投大會影響力不斷提升,成為創投風投業界關注青島、關注山東發展的重要窗口。

經濟導報記者從現場了解到,經過多年培育,青島市“全球創投風投中心”的品牌IP不斷強化,影響力持續增強。根據統計,2021年,28個項目現場簽約,總規模達616.88億元;2022年,44個項目集中簽約,總規模達617.65億元;2023年,55個項目集中簽約,總規模587.32億元,其中包括2個50億元項目,5個30億元項目。落地基金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物聯網、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醫療、虛擬現實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聚焦服務新質生產力、聚焦培育耐心資本、聚焦升級創投風投生態,創投風投與山東相關產業實現了“雙向奔赴”。
作為大會多年的參與者、山東私募基金行業的見證者,山東省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業協會會長李文峰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過去5年的發展實踐來看,資本對于青島產業、對于山東發展的拉動作用,尤其是新質生產力的拉動作用相當明顯。“耐心資本,顧名思義,就是引導資本做‘時間的朋友’,不受短期市場波動的干擾,陪伴硬科技、科學家與創業者‘長跑’。”李文峰表示,目前山東已經形成了資本、創投的行業矩陣,經過“五年磨一劍”,已經形成了資本創投圈的特有IP。“我們鼓勵創投風投機構,要有前瞻眼光,更要有戰略定力,不畏風險挑戰,堅持做正確的事,在長期投入與堅持中結出碩果。”
實力的提升直接反映在行業數據上。山東省近3年在創投風投領域取得顯著成果,特別是青島市通過政策和活動吸引了大量投資,眾多頭部品牌機構積極參與其中,已經融入了產業發展的“高質量賽道”。目前,青島已經建立起了千億級政府投資基金矩陣。截至2024年3月末,青島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管理規模分別較打造全球創投風投中心前增長1.59倍、6.12倍、3.07倍。《白皮書》相關內容顯示,2019年至2024年3月,青島市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持續快速穩健增長,增速遠超全國。
給予“真金白銀”扶持獎勵
從設立科技創新母基金到“青島創投風投十條”政策2.0版、3.0版,政策引導能力不斷增強。以大會為窗口,青島不斷發布重磅政策,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據悉,此次創投風投大會發布了《關于加強財政金融協同聯動支持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下稱《若干政策》)和《青島市進一步支持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下稱《發展政策措施》)。

“本次出臺的一攬子政策措施,深度融合財政、金融、產業、監管等政策,集聚財政金融資源,聚焦支持科技創新、工業轉型升級、綠色金融創新等7個方面。”青島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青島市政府預計每年投入財政資金22億元,將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青島經控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鄒建安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若干政策》包含33項政策措施,其中聚力推動經濟回升向好,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對符合條件的技術改造項目給予最高2000萬元支持,對供應鏈票據平臺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發展政策措施》是新形勢下支持金融業發展的“政策升級版”。其中,措施進一步提出推動完善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加大金融招商獎補力度。對符合條件的法人金融機構,按實繳注冊資本的2%給予最高不超過1.2億元的一次性補助。同時,支持優質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發展,對擬在上海、深圳、北京、香港證券交易所首發上市的企業分階段給予累計不超過1000萬元的補助。
“支持金融業高質量發展,青島是拿出了‘真金白銀’的具體政策措施,這將切實激起風投創投圈的‘一池春水’,為青島、為山東優化金融生態、推動金融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鄒建安表示。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文玲表示,通過金融高效賦能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行動。在加快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過程中,科技與金融同等重要,而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共同壯大耐心資本,正是金融行業向新向實轉型發展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