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上周,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召開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下稱“座談會”)。座談會指出,應鼓勵行業兼并重組,暢通市場退出機制。業內人士認為,這說明我國光伏產業新一代技術即將實現產業化落地。
經濟導報記者調查發現,光伏行業每一次技術迭代都伴隨著市場擴容。目前,不僅新一代技術產業化在即,相關生產線也已植根本土,再加上山東又在布局集中式光伏電站建設,未來山東光伏市場或迎來持續擴容。

(山東的一處集中式光伏電站項目 杜楊 攝)
新技術產業化在即
大約在2023年下半年,山東航禹能源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丁文磊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客戶在招標時,明確要求光伏組件的單板功率達到570瓦。“此前,市場主流產品采用PERC技術,組件轉換效率在23.5%左右,單板功率約為550瓦。而在單板面積不變的情況下提升20瓦的功率,這說明組件轉換效率有了大幅提升。”他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很快,丁文磊就了解到,原來轉換效率的提升,來自于TOPCon光伏電池的推廣。據了解,采用TOPCon技術,光伏組件轉換效率可達25%,而且生產線能和PERC產線兼容,有效降低了新技術迭代的生產成本。
具體到應用端,丁文磊發現部分TOPCon光伏組件,成本甚至要略低于PERC組件。他估計目前TOPCon組件的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了90%。
據了解,2022年以來,行業內眾多廠家紛紛圍繞TOPCon跨界布局;而從市場端來看,市場“C位”易主、單板功率提升20W,這個過程僅僅用了半年多時間。
“光伏電池的技術迭代仍未停止。”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山東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未來,光電轉換效率應該穩定在30%以上。”
4月30日,隆基綠能(601012.SH)在其業績說明會上預測,未來5年內市場上光伏電池絕大多數會是平臺型背接觸電池(BC)技術;就在去年9月,該公司還宣稱,未來公司主流產品都會走BC電池技術路線。
除了BC技術,另一項重要技術——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也是山東發展的重點。周勇認為,兩者的結合是未來組件光電轉換效率突破30%的關鍵。
“6年左右就能回本”
實際上,在上一輪技術迭代之時,也就是TOPCon取代PERC成為市場主流的時候,丁文磊就注意到,光伏產業的下游市場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不少個人用戶主動上門,要求安裝光伏組件。由于成本問題,此前,個人用戶甚少主動在房前屋后安裝光伏組件。但隨著技術迭代,光伏組件的單板功率在提升,價格卻在下降。”他表示。
丁文磊測算,此前的PERC光伏技術,每兆瓦大約需要1818塊光伏板;迭代為TOPCon技術后,現在只需要1754塊。“目前,下一代光伏技術已初步實現產業化,塊數更是降到了1694塊。”他表示。
據他估計,目前個人用戶安裝光伏組件,6年左右就能回本。
除了個人用戶,山東在集中式光伏電站建設方面也是潛力巨大。2021年的《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項目清單》,將山東魯北200萬千瓦光伏項目納入其中,這也是東南沿海省份唯一一個重點項目。而2023年6月發布的《魯北鹽堿灘涂地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十四五”開發計劃》,更是規劃了1605萬千瓦光伏項目。
周勇認為,山東地處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寸土寸金,原本缺乏連片的土地用以建設集中式光伏電站;但上述一系列文件,賦予了山東得天獨厚的優勢。
上個月,山東還發布了《新能源產業行動計劃(2024-2025年)》,提出集散并舉發展光伏。以海上光伏、魯北鹽堿灘涂地風光儲輸一體化、魯西南采煤沉陷區“光伏+”等大型基地為重點,加快探索海上光伏規模化開發,積極推進魯北基地項目建設,推動國家第三批風光基地項目建成并網。
“無論是基于技術的迭代還是規劃的落地,山東光伏市場擴容是長期大趨勢,何況山東還有‘雙碳目標’要推進。”周勇如是說。
大市場引來新產能
在丁文磊看來,山東光伏產業有個特點,那就是企業普遍“貼近市場”。“多數企業集中在產業下游服務環節,上游的技術研發、生產相對較弱。”他說。
不過最近這種情況有了改觀。丁文磊表示,山東已經有不少企業落地了TOPCon技術的生產線,這讓他們公司的運維反饋快了不少。“同時,大量的運維企業又能有效銜接上游生產端與下游應用市場,可以說山東市場對光伏產能相當契合。”他表示。
實際上,山東也一直在吸引光伏產能、尤其是先進產能落地。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最近,濟南起步區一家企業落地了10GW ABC高效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項目。據介紹,ABC是上文提到的BC電池的技術路徑之一,被認為是“實現終極效率的主要技術路線之一”。
丁文磊認為,光伏產業技術迭代的一大特點,便是新技術在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應用之后,便會迅速鋪開,“簡而言之,采用新技術的組件價格只有降到上一代技術組件價格相同的水平,才會大量投放市場。所以未來市場的主流光伏組件產品,一定是價格更優、效率更高;也正因如此,山東市場才會持續擴容。”他說。
周勇則更關注目前市場的既有產能。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2023年,隆基綠能對相關資產進行了減值測試,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16億元;今年一季度,公司又計提減值準備1.52億元。分析人士認為,這預示著頭部光伏企業正在調整產能。
周勇直言,光伏技術的快速迭代勢必造成既有產能的重置,所以上述座談會召開得尤為及時,座談會提及的“兼并重組”和“市場退出”,更是市場良性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目前來看,光伏組件的安裝場地問題、光伏發電的消納能力,這兩方面都是目前光伏產業發展的階段性關鍵制約因素;而產業發展的最大動力,近期來看,只有技術迭代。”他說,“在‘雙碳目標’之下,如何讓技術革新更好地推動產業發展,如何協調既有產能的有序整合,如何避免出現市場帶來的過度競爭,這既是未來行業共同的課題,也是行業協會應該發揮作用的地方。”
